主題: 做耶穌基督的門徒
講者: 楊鳴章副主教及回應嘉賓
日期: 2011年1月16日 (主日)
時間: 下午2:30-5:00
地點: 香港堅道明愛禮堂
主辦: 教友年專責小組
內容: 楊副主鼓勵信徒以實際回應去跟從基督,置基督於生活核心,積極福傳。從聖經中及德蘭修女及聖方濟為例,闡釋耶穌對門徒的召叫有何特質、師傅與門徒的關係及耶穌對門徒的要求。講座的第二部份,大會邀請兩位教友—潘國忠兄弟及岑瑞琴姊妹,作回應及分享。約三百人出席。
楊鳴章談職務:不當僕人 難作領袖
楊鳴章副主教稱,信徒要以基督為生活的核心,並要學習宗徒跟從基督的精神。他說,天主託付人時,不計較當時人的背景和條件,信徒也不能跟天主「講條件」。他說,宗徒受呼召後立即跟從基督,成為漁人的漁夫。 楊鳴章談職務:不當僕人 難作領袖 楊鳴章說,教友年強調信徒要投入祈禱生活當中,「以聖言為中心,受聖體聖事滋養」。他說,堂區是讓信徒彼此扶持、一起成長的地方,他提醒信徒可參與信仰小團體彼此分享信仰生活。 談到教會內的職務,他說跟從基督是服侍他人。「司祭職不是權威或地位,是身份和職務。」他說基督大司祭立下服務別人的標榜,為宗徒洗腳;亦付出了生命:「不去做僕人,便做不了領袖。」 他強調,基督徒要在人群中見證基督,要把握自己的強項——認識基督、與基督建立關係,多向別人介紹基督。「今天見證主並不易,因為社會價值觀混亂。」他說。
做耶穌基督的門徒
- 從聖經中清楚認識耶穌對門徒的召叫
- 如何跟隨及回應
- 師傅與門徒的關係
- 對門徒的要求
A. 主的召叫有何特質
- 基督徒作為基督徒有什麼不同於非基督徒?
- 如何跟隨/回應
1. 主的召叫【伯前2:9】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
- 神恩是主賜的
- 其特殊意義/目的
2. 教會使命,非為個人
3. 見証基督
- 基督核心vs 非基督徒幫助人建樹社會
4. 協作
5.普世性 【格前12章】 基督奧體
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原來身體不只有一個肢體,而是有許多如果腳說:「我既然不是手,便不屬於身體;」它並不因此就不屬於身體。如果耳說:「我既然不是眼,便不屬於身體;」它並不因此不屬於身體。若全身是眼,哪裡有聽覺﹖若全身是聽覺,哪裡有嗅覺﹖但如今天主卻按自己的意思,把肢體個個都安排在身體上了。假使全都是一個肢體,哪裡還算身體呢﹖但如今肢體雖多,身體卻是一個。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同樣,頭也不能對腳說:「我不需要你們。」不但如此,而且那些似乎是身體上比較軟弱的肢體,卻更為重要,並且那些我們以為是身體上比較欠尊貴的肢體,我們就越發加上尊貴的裝飾,我們不端雅的肢體,就越發顯得端雅。 至於我們端雅的肢體,就無需裝飾了。天主這樣配置了身體,對那缺欠的,賜以加倍的尊貴,免得在身體內發生分裂,反使各肢體彼此互相關照。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
* 擁有感
* 責任感
* 歸屬感
6. 賦予生命、成長
7. 整合-言行、生活、工作
- 會計師/工程師
* 尊重而非控制
* 導引而非被導引
* 80後及90後/共產無神
8.職務:
- 先知、司祭、君王vs 身份地位
- 先僕人-後領袖(耶穌非司祭、君王、先知)
* 德蘭修女
* 聖方濟
9. 反省
10. 祈禱
- 受聖言教導
- 聖事滋養
B. 師傅與門徒的關係,對門徒的要求,召喚門徒
- 無條件、立即、拋下一切【谷1:16-18】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裏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了網,跟隨了他。
- 無條件、立即、拋下一切【谷2:14】當他前行時,看見阿耳斐的兒子肋未坐在稅關上,便向他說:「你跟隨我罷!」肋未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 見証,使命【路5:1-11】有一次,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衪前要聽天主的道理。祂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衪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為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沈。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他的夥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 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衪。
關係,同住【若3:22-30】此後,耶穌和門徒來到猶太地,同他們一起住在那裏施洗。那時若翰也在臨近撒林的艾農施洗,因為那裡水多,人們常來受洗。那時,若翰尚未被投在監獄裏。若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關於取潔禮發生了爭辯。他們便來到若翰前對他說:「辣彼,曾同你一起在約旦河對岸,你給他作證的那位,看,他也施洗;並且眾人都到他那裏去了。」若翰回答說:「人不能領受什麼,除非有天上的賞賜。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證,我曾說過:我不是默西亞,我只是被派遣作衪前驅的。有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侍立靜聽,一聽得新郎的聲音,就非常喜樂:我的喜樂已滿足了。衪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
關係,同住【若1:6-8】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他不是那光,袛是為給那光作證。
關係,同住【若1:35-51】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他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第二天,耶穌願意往加里肋亞去,遇到了斐理伯,耶穌便向他說:「你跟隨我吧!」斐理伯是貝特賽達人,與安德肋和伯多祿同城。斐理伯遇到納塔乃耳,就向他說:「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和先知們所預報的,我們找著了,就是若瑟的兒子,出身於納匝肋的耶穌。」納塔乃耳便向他說:「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斐理伯向他說:「你來看一看吧!」耶穌看見納塔乃耳向自己走來,就指著他說:「看! 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納塔乃耳給衪說:「你從那裏認識我呢耶穌回答說:「斐理伯叫你以前,當你還在無花果樹下時,我就看見了你。」納塔乃耳回答說:「辣彼,你是天主子,你是以色列的君王。」耶穌遂說道:「因為我向你說:我看見了你在無花果樹下,你就信了嗎?你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又向他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關係,同住【若2:1-12】初行奇蹟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衪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衪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衪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在那裏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吧!」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並不知是從那裏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加里肋亞納匝肋行的;衪顯示了自己的光榮,衪的門徒們就信從了衪。此後,衪和衪的母親、弟兄和門徒下到葛法翁,在那裏住了不多幾天。
關係,同住【若4:39-42】撒瑪黎雅人信從耶穌城裏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耶穌就在那裏住了兩天。還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講論,信從了他。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
葡萄樹/枝條【若15:1-11】「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 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 甘飴,喜樂
- 在工作,家庭中見証
- 讀經,祈禱,黙想,信仰聚會
- 婚姻/家庭
- 關社,聖召小組,青委,慕道陪談
潘國忠談福傳:是責任也是福份
信徒分享環節上,慕道班導師潘國忠鼓勵信徒透過福傳與團體生活,體現「信從」基督——對祂有信心,順從祂。「信從基督便要明白自己的身份,積極福傳並在社會中見證信仰。」他說,擔任慕道班導師是他的福份。
潘國忠說,信從基督是要在思想和行為上以基督為本位,把信仰這甘飴帶給身邊的人:「傳教是責任,也是福份。」
「信仰不是自己的事,還要聖化他人。」潘國忠說,團體可以幫助信徒成長,他感謝所屬團體過去二十多年的支持。
去年領洗的岑瑞琴稱,信徒需要找到與天主溝通的方法。她坦言較難在靜默中進入祈禱,有時更會在祈禱中睡著,可幸某次在工作間祈禱時,卻得到意外的收穫:「那次祈禱很集中,接著工作時更有效率,自此祈禱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份。」她說,參加過教友總會的新教友培育活動後,獲益不淺。
最新教友年主日彌撒活動
2011/01/02
公開講座:「如果你想締造和平,那麼請你保護造物」
主題: 「如果你想締造和平,那麼請你保護造物」
講者: 鄭生來神父
日期: 2011年1月2日 (主日)
時間: 下午2:30-5:00
地點: 香港堅道十六號主教座堂堂區禮堂
主辦: 天主教教友總會及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合辦綠識環保講座
內容: 為紀念教宗本篤十六世於本年 (2010年) 在世界和平日發出之文告一周年,文告中提醒信友保護造物是締造和平的方法之一,信友在愛主、愛人之餘,亦要愛大地。 鄭神父帶領信友重溫文告重點:愛主、愛人、愛大地,了解天主創造與救贖的深層意義,探討個人、堂區和教會機構如何實踐教友的綠色生活。約四十人出席。
講者: 鄭生來神父
日期: 2011年1月2日 (主日)
時間: 下午2:30-5:00
地點: 香港堅道十六號主教座堂堂區禮堂
主辦: 天主教教友總會及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合辦綠識環保講座
內容: 為紀念教宗本篤十六世於本年 (2010年) 在世界和平日發出之文告一周年,文告中提醒信友保護造物是締造和平的方法之一,信友在愛主、愛人之餘,亦要愛大地。 鄭神父帶領信友重溫文告重點:愛主、愛人、愛大地,了解天主創造與救贖的深層意義,探討個人、堂區和教會機構如何實踐教友的綠色生活。約四十人出席。
「教友年」第一次公開講座
主題: 「來跟隨我!」─ 召叫、共融、使命
日期: 2011年1月2日(主日)
時間: 下午2:30-5:00
地點: 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
講者: 貝文斯神父 (Fr. Stephen Bevans S.V.D.)
聖言會會士,曾經在菲律賓傳教,目前是美國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使命與文化」的神學教授
主辦: 教友年專責小組
內容:貝神父簡潔鮮明地闡釋了教友年的主題「來跟隨我——召叫、共融、使命」的意義及內涵。他表示這主題為教友年是適合不過的,教徒可從這層面反省自己的信仰,即從被召叫成為基督徒的一刻開始,在共融的教會團體內成長,實踐基督徒的使命。出席講座者有一百三十多人,包括二十多位是外籍人士。講座以英語為主,大會提供傳譯。
共融與使命的邀請
「來跟隨我!」這是耶穌在馬爾谷福音第一章的話,他對兩個漁夫西滿和安德肋所說的,當耶穌見到他們撒網時,他接著說:「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這句話適切地表達了香港教區在2011年「教友年」的主題:「召叫、共融和使命」。
耶穌召叫我們,正如他在世時召叫他的新門徒時說:「來!」。「召叫」這字在拉丁文 vocare,英文的vocation 來自這個字。
耶穌召叫我們,正如他召叫他的門徒,要團結共融:「跟隨我!」。這是與耶穌的共融,是門徒之間彼此共融。這個旅程是與耶穌一起的, 沒有他,我們,和他們,「什麼也不能作」。(若15:5) 同時,這旅程是與大家一起的,因為那些跟隨耶穌的,永遠不能夠、也不會感到孤單。
耶穌召叫我們,及他的門徒,要履行使命:「我要使你們成為人的漁夫」。因著天主的奇妙恩寵,那些跟隨耶穌的人被召選分享他的救贖工程。與耶穌團結共融,也是與其他人共融,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基督信友平信徒勸諭》所說的,「使命源泉和果實」。(Christifiedele Laici CFL 1988: par. 32))
植根於天主聖三的使命
我喜歡說,教會被召叫為一個「在使命中的共融/共融的使命」。這是最深層次的召叫。正因如此,它是植根於天主的生命,是在天主自己內的「在使命中的共融/共融的使命」。巴西神學家波夫(Boff)寫道:「基督信仰最昇華之處,可能是:在起初已經不是一的獨處,而是一個三位永恆位格的共融:父、子和聖神。在起初之最,共融已經盛行(Boff 1993)。不過,這共融不是靜態的,而是「共融於使命中」。他由創造中流逸出來,是第一個使命行動,以及由時間的開始,天主已經存在於創造中,流溢出來,擁抱它,在這被稱為進化的過程中帶領它,追逐它,召叫它成為圓滿,及因為它是自由,召叫它去治愈。
聖神的使命
天主臨在創造中,是聖神的臨在,天主圓滿的存在,但也是奧秘,它在幾十萬年前,甚至是生命出現之前已經流。中國哲學稱這臨在為「氣」,氣穿越過所有東西(鄭楊李1996)。當人開始出現,聖神,氣就在心神說了一個真理的聖言,一個真理,無論何時人回應了,成為了什麼是善及真的基礎,在每個人的多元宗教及生活方式,包括偉大的中國方式:佛教、道教及儒學。(亞洲主教團協會2000: 242-258)
在人間所有民族中,以色列民獲得召叫成為天主特選的民族,所以他們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12:3)注意召叫、共融和使命的樣式。
在以色列的聖經中,天主的不滅的臨在,天主的氣,由時間的開端,已經與圖像一起被定名,一方面描述天主的親密,另一方面,天主的奧秘在其他圖像,如風、呼氣、火、水及油。所有這些圖像是具體事物,但是並不容易包含或受控制,即使在創世之前,我們閱讀創世紀(創1:2)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在人的創造故事中,創世紀形容天主如何在第一個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2:7)
後來,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撒慕爾先知給撒烏耳王傅油,猶如堅振,當他遇到一批先知時,天主的聖神衝上前去,他完全改變了,由一個普通的青年,變成了以色列的君王(撒上9-10)。幾百年後,當以色列流亡時,依撒意亞先知形容預言的起源和任務,以響亮的字眼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憂苦的人, (依61:1-2)先知厄則克耳寫了,天主的神帶來生命給死人,在骨頭谷中,及在生命之源,治療的水從聖殿湧出來(出37:1-14; 47:1-12)。
天主在創造中的使命,摘要來說,已在我們稱為舊約的當中描述了,是一個交付生命、恢復生命,召叫人去說預言。一組亞洲神學家,在1997年這樣寫:「天主之聖神是臨存在的,並到處工作,把整個人類帶到生命的圓滿,以及天主子女的光榮。」(神學委員會,聖神的工作,2001)
耶穌的使命
「時期一滿」(迦拉達書 4:4)天主難以捉摸和奧秘的使命,透過聖神,以納匝肋人耶穌的血肉和面容出現。當耶穌在約旦河受洗,全部四本福音都有描寫聖神降臨如何他。瑪竇、馬爾谷、路加描述聖神像一隻鴿子,另一個形象比較難控制,是鴿子飛翔在天空,漂浮在氣流中。這三本福音描述聖神如何帶領,甚至驅使,耶穌在曠野被誘惑,在那裡他的使命獲得肯定。路加描述耶穌的行實的開始,在納匝肋的會堂的讀經開始,當時讀到依撒意亞的預言:「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這預言,耶穌說,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
聖神是耶穌使命的泉源。聖神召叫耶穌履行使命,他的使命是建立和見證共融:人與天主,人彼此之間的團結共融。耶穌繼續天主的使命,是看時間之初已經運作。他實踐使命,是通過講故事:講天主奇妙的、不可思議的故事,甚至大方的憐憫、慷慨和包容性。想想迷途羔羊、失去硬幣、蕩子和仁慈父親、慷慨雇主、婚宴等故事,耶穌繼續聖神的工作,在醫治病人和驅魔等:如瑪竇所說,「擔荷我們的疾病。」(瑪8:17),承受了我們的脆弱。這種行動一如行動中的故事或比喻。今天的學者討論耶穌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或比喻。對於他與社會的邊緣人士的交往:婦女、麻風病人、妓女、稅吏,表明了他是接受天主包容性的愛的證人。
耶穌需要人參與他的工程,他們被耶穌召選為實踐使命的門徒:「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世人的漁夫。」有些人,像伯多祿和安德肋、瑪爾大、她的姐姐瑪利亞、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接受耶穌的邀請。也有無名的富裕少年人(瑪19:16-22),或者,不具名的經師(瑪8:19-20)或匿名的門徒(8:21-22)沒有接受邀請。那些像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和猶達斯,獲任命為代表以色列的復興,就選定了「十二人」(谷3:13-19)。還有一些人,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提示在沙漠中幫助梅瑟的人,被派遣「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10:1-12,戶籍紀11:16-17)。
天主的使命有一教會
當耶穌釘被逮捕及釘死在十字架上,因為他的信息,被當時的宗教領袖視為褻瀆和甚至顛覆,甚至他的門徒:除了少數忠實的婦女和他心愛的門徒若望,散居躲藏在恐懼之中。但幾天後,他們開始重新聚集,一起經驗到耶穌其實沒有死亡,但仍然活著。耶穌受殘暴的死在十字架上,五十天之後,在猶太人的五旬節,門徒經歷了聖神的力量,聖神開始引導他們,因為耶穌已經告訴他們(見若16:13)。在這五旬節,同樣的聖神,在他的洗禮降臨的那位,同樣在納匝肋降臨到團體的那一位,為他們確定和釐清其使命,是耶穌賦予他們作為一個團體,「直到地極」(宗1:8)。耶穌的團體現在逐漸開始認識到,它要進行耶穌指派在世界上的工作,以耶穌所進行的相同方式,作了具體的工作,在聖神的引導下。因此,團結共融,教會是一個共融的使命,「在本質上即帶有傳教特性」(梵二《教會傳教工作法令》1965年:2),一如天主,是共融的使命,因此本質上是傳教:天主的使命現在有一個教會。
正如教會作為一個整體,每個人今天跟隨耶穌有一個召叫共融及實踐使命,正正是香港教區慶祝教友年。這共融和使命的召叫,是每一教友在教會內已領受到的,而湯漢主教的召叫和他的神職人員的召叫,是確保教友明白、培育和活出這召叫來,這香港的教會越來越成熟,成為團結共融,反映天主三位一體的本質,而這種共融,如三位一體的天主,傾注在香港、中國,以至整個世界的使命中。我其他部分的反省,專注在三個相互關的字詞,即如,香港的主題:召叫、共融、使命。
召叫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不論是教友、發願的、受祝聖的,畢生最重要的一日,不是婚禮、發永願,或者祝聖那天。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是我們的洗禮。在這天,我們第一次接到召叫,要與教會其他人團結共融,以及在世界上履行使命。對於基督徒來說,容許我這樣說,這是我們受祝聖的最主要日子。
在倒水之前,我們承諾:我們很多人通過父母、代父母,把我們從罪惡的生命,轉到一個有天主的生命。然後,我們被帶到了領洗池,一個象徵墳墓和子宮的水池,在那裡我們死於舊的自我,重生為新的受造物。然後,我們傅抹芳香聖油,作為司祭、先知和僕人君王。請注意這三個字:聖油(chrism),像基督(christos),這意味著受傅者。換句話說,我們成為多個基督(其他基督),並賦予他的召叫,去做司祭崇拜的職務、先知見證、君王服務。然後,我們披上一件白色衣服:一個如何確實成為新生物的標誌,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中國人或英國人,香港或內地,但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拉達3:27-28)。最後,我們或代父母獲得一枝蠟燭,從逾越蠟燭點燃,象徵著從基督那裡來,這表明,我們要成為世界的光,如同基督是世界的光。
不是每個人都被召叫為教會的成員,但當然我們基督徒不能停止邀請所有人「請開門歡迎基督!」,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偉大的關於基督徒使命的通諭寫道(《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 1990年:3段)這當然不是說,人們不能在教會之外被拯救。相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導我們,「任何人按照良心的指示,可以得永生。」(教會憲章1965年LG16),而「聖神替所有的人提供參加逾越節奧蹟的可能性,雖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965:22)。但是,我們有些被召叫為基督徒。雖然它是一種榮幸有此召叫,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一定比別人優越,甚至被天主更加寵愛。召叫在聖經及基督徒傳統中,從來都不是只是寵幸,而是是一種責任。天主的恩寵:以及我們的基督徒召叫,是天主恩寵的最偉大的行為,總是要做一些事情來見證我們的言行,在世界上感受到天主的愛及撫慰的擁抱。
不是每個人都在世界上有召叫成為基督徒。但是,我們全部被召叫的,都是平等地被召叫。教宗的召叫不是比主教們更有基督徒精神、主教和神父也不是比教友更有基督徒精神。「教友們的這項普通司祭職與公務司祭職,或聖統司祭職,雖不僅是程度的差別,而且有實質的分別,可是彼此有連帶的關係」,在教會和世界之中的不同類型的職務(教會憲章1965年LG:10)。
但所有一個召叫去服務。正如梵二所寫,所有基督徒「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著真正的平等。」(教會憲章LG1965年:32)。這是肯定我們洗禮的平等,絕對基本的,當我們慶祝教友年。
共融
從了解教會作為一個以聖統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機構,至成為一個因洗禮、一批人,成為了一個共融團體,這是從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提出給教會,最基本改變的角度。這個新的含義卻並非十分傳統的觀點。但是對於今天卻影響深遠。現在已是大公會議之後半個世紀了,我們仍然在爭論中。教宗的文件雄辯地提到,教會內有需要更大的共融。例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談到在《教會在亞洲 》的「共融與使命的對話」(《教會在亞洲 》通諭,1999:24-27)。以同樣的方式,亞洲主教在過去四十年間,把共融放到重要議題之一,激發很多美妙的溝通。
要談論基督徒的召叫去創造共融,可以從許多方面說,我們不能進說得許多細節。不過,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概述,這樣的召叫涉及什麼,並指出如何致力於促進共融的教會,這是更新香港教會今年定出為教友年的核心。
共融的教會,主要建立在確認所有基督徒憑藉他們的洗禮而得到的基本平等。所有的基督徒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但仍未直接參與教會的使命。所有基督徒共享相同的尊嚴,就是天主子民。在教會,有不同層次的責任,但全部有一定的責任。那些具有更大的責任需要認識到、培養,並鼓勵那些有責任的少。那些不太需要承擔責任的,確保他們獲得而不是由主教或神父給予,但從洗禮本身。教友不是神職人員的幫工。他們是合作者和同事,或者像教宗本篤堅持「共同負責」(本篤十六世2009年)。神職人員不允許教友的職務。他們稱之為提出和承認它作為他們的權利為同胞基督徒。亞洲主教談到了「富參與性的教會」,其中神職人員、修會人士及教友的恩賜,獲得「肯定並推展」(亞洲主教團協會1992:287)。
一旦這種基本的平等得以實現,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教會是什麼樣子。特殊的禮物婦女和青年將被承認,因為一直敦促許多會議主辦的亞洲主教團協會主教研習會(如1997年及1998年)。早在1986年,亞洲主教團協會第四次全體大會集中在亞洲教友的召叫和使命,並強調如何在一個教會的共融,尋求解放人們從壓迫和歧視,「團體和共負責任都是急迫的事」(第四屆大會1986年:194)。亞洲主教們一再呼籲,多年來為發展小基督徒小團體,那裡的人們相互傾聽、相互信任和一起共同生活。這種基本關係,形成建立教會的基石,在地方層面,如香港、國家層面或區域層面,作為一個「眾團體的團體」(第五屆東亞區教友會議1999:95)。在過去的幾年裡,加深承認天主子民的基本平等,包括真正的團結和共融的交流和創造。召叫去共融,承認一切事物都連接共融是存在,在最大廣闊的宇宙中,也不過是微小的物質顆粒而已。
香港教會被召叫慶祝教友年,將在各個層面為共融工作。我們的召叫,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說話,是「使教會成為共融的家庭與領域」。(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1999年:43)。
使命
正如我前面提到,這些思考的開始,「共融代表著使命源泉和果實」(《基督信友平信徒》勸諭 1988:32)。這是首先是源泉,因為它是出自基督豐盛的生命,他住在團體,基督徒要散開,去與世界四周的人分享他們的生命。當真正實踐使命時,當人在天主的愛和癒合使命合作,共融與和諧可建立或修復。
我再次引用亞洲主教團協會四十年來的偉大聲明,他們一次又一次堅持,教會在亞洲的使命:(我相信這在世界各地都適切的)最好三方交談:與亞洲的貧困人口、亞洲的文化及亞洲的宗教。亞洲主教團協會的文件中所說的「使命」,正如馬來西亞華人神學家Jonathan Tan Yun-ka陳解釋,是不是針對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inter-gentes),可達成目標,因為基督徒與人一起生活,他們所接受召叫去福傳(陳,2004年)。羅傑‧施羅德(Roger Schroeder)和我借用了聖言會的智慧,以先知性的對話來解釋使命,一個開放給「其他」;另一方面與深信需要宣講福音的真理,以及呼籲正義(貝文斯和施羅德2004年和2011年)。基於我們以若望保祿二世的聲明為研究,「傳教是單一而複雜的事實」(救主的使命通諭 Redemptoris Missio 41),我們說的六個使命的元素:見證和宣講;禮儀、祈禱、默觀;正義、和平和創造的誠信;宗教間的對話;本地化;和解。對於那些會參加更新營者,在未來數天,我們將探討這六個傳教的元素、「先知性對話」的觀念。
我們如何活出這使命:天主的使命,的確,我們有幸參與其中?再者,這是我們將在聖神修院更充分地反省,但我可以說幾點。首先,對於我們這些教友,正如梵二說,「他們生活在世俗中,好像酵母,從內部聖化世界」(教會憲章1965年LG:31 ),或者用更為亞洲人的象徵,例如在食品中加入香料:生薑、辣椒、醬油、豉油,這使食物有味道、顏色和紋理。第一種福傳的形式,教宗保祿六世在他的奇妙之作,《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Evangelii Nuntiandi)說,這「宣傳福音方法是真正基督生活的見證」(《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1975年:41)。作為好父母、認真的學生、誠實的專業人士、積極的公民,這些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見證福音,有時,甚至宣講,當我們回答別人提問時“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3:15)。
但在教會內,也有教友牧職人員,有些非正式的,例如在禮儀的接待員、收奉獻者、歌詠團、讀經員和非常務送聖體員;也有些是較正規的,在美國被稱為“教友教會職務員”(lay ecclesial ministers),如牧民助理、宗教教育主任、青年牧民工作者。1977年亞洲牧職人員會議在香港舉行,說明亞洲教會有很多牧職可以由教友去做,其中有部傳道員、慕道班導師、家庭使徒工作、治病、社會關懷、締造和平及傳播者(亞洲主教團協會:亞洲教會的牧職會議1977:79-81)。
正如前述,受晉秩的基督徒活出他們的使命,主要是召叫教會要有司祭、先知和僕人三個職務。同樣,我們將在未來數天的更新營,探討受祝聖基督徒的身份,是重新臨現在教會的基督領導角色,透過在教會禮儀中的晉秩、牧職架構、信仰表達。正如我想表達的,受祝聖的牧職「職務中的職務」。說到堂區神父的職務,教宗本篤說,他們的具體任務是「培育那些有靈修和使徒工作的教友,以及那些已經投身在堂區工作的人。」這些男女教友將會「形成團體的核心,將作為其他人的酵母」(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羅馬教區的牧民會議:反省今日司鐸的身份、生活及牧職。)。
結論
「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世人的漁夫。」耶穌這些話表達我們的召叫成為共融和使命的人,他們將成為香港教區在今年教友年的口號。願聖神指導你們各位,在這更新和挑戰之年。願你們在愛中成長,更肖似納匝肋人耶穌,傾注自己在牧職中及在犧牲中為世界,他和天主如此愛護的。願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指示給你真正的門徒方式,願你回應耶穌的召叫,在使命中跟隨他,幫助你認清自己,及向世界宣告這奧秘,即「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羅 11:33)
日期: 2011年1月2日(主日)
時間: 下午2:30-5:00
地點: 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
講者: 貝文斯神父 (Fr. Stephen Bevans S.V.D.)
聖言會會士,曾經在菲律賓傳教,目前是美國芝加哥天主教聯合神學院「使命與文化」的神學教授
主辦: 教友年專責小組
內容:貝神父簡潔鮮明地闡釋了教友年的主題「來跟隨我——召叫、共融、使命」的意義及內涵。他表示這主題為教友年是適合不過的,教徒可從這層面反省自己的信仰,即從被召叫成為基督徒的一刻開始,在共融的教會團體內成長,實踐基督徒的使命。出席講座者有一百三十多人,包括二十多位是外籍人士。講座以英語為主,大會提供傳譯。
共融與使命的邀請
「來跟隨我!」這是耶穌在馬爾谷福音第一章的話,他對兩個漁夫西滿和安德肋所說的,當耶穌見到他們撒網時,他接著說:「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這句話適切地表達了香港教區在2011年「教友年」的主題:「召叫、共融和使命」。
耶穌召叫我們,正如他在世時召叫他的新門徒時說:「來!」。「召叫」這字在拉丁文 vocare,英文的vocation 來自這個字。
耶穌召叫我們,正如他召叫他的門徒,要團結共融:「跟隨我!」。這是與耶穌的共融,是門徒之間彼此共融。這個旅程是與耶穌一起的, 沒有他,我們,和他們,「什麼也不能作」。(若15:5) 同時,這旅程是與大家一起的,因為那些跟隨耶穌的,永遠不能夠、也不會感到孤單。
耶穌召叫我們,及他的門徒,要履行使命:「我要使你們成為人的漁夫」。因著天主的奇妙恩寵,那些跟隨耶穌的人被召選分享他的救贖工程。與耶穌團結共融,也是與其他人共融,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基督信友平信徒勸諭》所說的,「使命源泉和果實」。(Christifiedele Laici CFL 1988: par. 32))
植根於天主聖三的使命
我喜歡說,教會被召叫為一個「在使命中的共融/共融的使命」。這是最深層次的召叫。正因如此,它是植根於天主的生命,是在天主自己內的「在使命中的共融/共融的使命」。巴西神學家波夫(Boff)寫道:「基督信仰最昇華之處,可能是:在起初已經不是一的獨處,而是一個三位永恆位格的共融:父、子和聖神。在起初之最,共融已經盛行(Boff 1993)。不過,這共融不是靜態的,而是「共融於使命中」。他由創造中流逸出來,是第一個使命行動,以及由時間的開始,天主已經存在於創造中,流溢出來,擁抱它,在這被稱為進化的過程中帶領它,追逐它,召叫它成為圓滿,及因為它是自由,召叫它去治愈。
聖神的使命
天主臨在創造中,是聖神的臨在,天主圓滿的存在,但也是奧秘,它在幾十萬年前,甚至是生命出現之前已經流。中國哲學稱這臨在為「氣」,氣穿越過所有東西(鄭楊李1996)。當人開始出現,聖神,氣就在心神說了一個真理的聖言,一個真理,無論何時人回應了,成為了什麼是善及真的基礎,在每個人的多元宗教及生活方式,包括偉大的中國方式:佛教、道教及儒學。(亞洲主教團協會2000: 242-258)
在人間所有民族中,以色列民獲得召叫成為天主特選的民族,所以他們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12:3)注意召叫、共融和使命的樣式。
在以色列的聖經中,天主的不滅的臨在,天主的氣,由時間的開端,已經與圖像一起被定名,一方面描述天主的親密,另一方面,天主的奧秘在其他圖像,如風、呼氣、火、水及油。所有這些圖像是具體事物,但是並不容易包含或受控制,即使在創世之前,我們閱讀創世紀(創1:2)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在人的創造故事中,創世紀形容天主如何在第一個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2:7)
後來,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撒慕爾先知給撒烏耳王傅油,猶如堅振,當他遇到一批先知時,天主的聖神衝上前去,他完全改變了,由一個普通的青年,變成了以色列的君王(撒上9-10)。幾百年後,當以色列流亡時,依撒意亞先知形容預言的起源和任務,以響亮的字眼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揭示我們天主報仇的日期,安慰一切憂苦的人, (依61:1-2)先知厄則克耳寫了,天主的神帶來生命給死人,在骨頭谷中,及在生命之源,治療的水從聖殿湧出來(出37:1-14; 47:1-12)。
天主在創造中的使命,摘要來說,已在我們稱為舊約的當中描述了,是一個交付生命、恢復生命,召叫人去說預言。一組亞洲神學家,在1997年這樣寫:「天主之聖神是臨存在的,並到處工作,把整個人類帶到生命的圓滿,以及天主子女的光榮。」(神學委員會,聖神的工作,2001)
耶穌的使命
「時期一滿」(迦拉達書 4:4)天主難以捉摸和奧秘的使命,透過聖神,以納匝肋人耶穌的血肉和面容出現。當耶穌在約旦河受洗,全部四本福音都有描寫聖神降臨如何他。瑪竇、馬爾谷、路加描述聖神像一隻鴿子,另一個形象比較難控制,是鴿子飛翔在天空,漂浮在氣流中。這三本福音描述聖神如何帶領,甚至驅使,耶穌在曠野被誘惑,在那裡他的使命獲得肯定。路加描述耶穌的行實的開始,在納匝肋的會堂的讀經開始,當時讀到依撒意亞的預言:「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這預言,耶穌說,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
聖神是耶穌使命的泉源。聖神召叫耶穌履行使命,他的使命是建立和見證共融:人與天主,人彼此之間的團結共融。耶穌繼續天主的使命,是看時間之初已經運作。他實踐使命,是通過講故事:講天主奇妙的、不可思議的故事,甚至大方的憐憫、慷慨和包容性。想想迷途羔羊、失去硬幣、蕩子和仁慈父親、慷慨雇主、婚宴等故事,耶穌繼續聖神的工作,在醫治病人和驅魔等:如瑪竇所說,「擔荷我們的疾病。」(瑪8:17),承受了我們的脆弱。這種行動一如行動中的故事或比喻。今天的學者討論耶穌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或比喻。對於他與社會的邊緣人士的交往:婦女、麻風病人、妓女、稅吏,表明了他是接受天主包容性的愛的證人。
耶穌需要人參與他的工程,他們被耶穌召選為實踐使命的門徒:「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世人的漁夫。」有些人,像伯多祿和安德肋、瑪爾大、她的姐姐瑪利亞、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接受耶穌的邀請。也有無名的富裕少年人(瑪19:16-22),或者,不具名的經師(瑪8:19-20)或匿名的門徒(8:21-22)沒有接受邀請。那些像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和猶達斯,獲任命為代表以色列的復興,就選定了「十二人」(谷3:13-19)。還有一些人,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提示在沙漠中幫助梅瑟的人,被派遣「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10:1-12,戶籍紀11:16-17)。
天主的使命有一教會
當耶穌釘被逮捕及釘死在十字架上,因為他的信息,被當時的宗教領袖視為褻瀆和甚至顛覆,甚至他的門徒:除了少數忠實的婦女和他心愛的門徒若望,散居躲藏在恐懼之中。但幾天後,他們開始重新聚集,一起經驗到耶穌其實沒有死亡,但仍然活著。耶穌受殘暴的死在十字架上,五十天之後,在猶太人的五旬節,門徒經歷了聖神的力量,聖神開始引導他們,因為耶穌已經告訴他們(見若16:13)。在這五旬節,同樣的聖神,在他的洗禮降臨的那位,同樣在納匝肋降臨到團體的那一位,為他們確定和釐清其使命,是耶穌賦予他們作為一個團體,「直到地極」(宗1:8)。耶穌的團體現在逐漸開始認識到,它要進行耶穌指派在世界上的工作,以耶穌所進行的相同方式,作了具體的工作,在聖神的引導下。因此,團結共融,教會是一個共融的使命,「在本質上即帶有傳教特性」(梵二《教會傳教工作法令》1965年:2),一如天主,是共融的使命,因此本質上是傳教:天主的使命現在有一個教會。
正如教會作為一個整體,每個人今天跟隨耶穌有一個召叫共融及實踐使命,正正是香港教區慶祝教友年。這共融和使命的召叫,是每一教友在教會內已領受到的,而湯漢主教的召叫和他的神職人員的召叫,是確保教友明白、培育和活出這召叫來,這香港的教會越來越成熟,成為團結共融,反映天主三位一體的本質,而這種共融,如三位一體的天主,傾注在香港、中國,以至整個世界的使命中。我其他部分的反省,專注在三個相互關的字詞,即如,香港的主題:召叫、共融、使命。
召叫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不論是教友、發願的、受祝聖的,畢生最重要的一日,不是婚禮、發永願,或者祝聖那天。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是我們的洗禮。在這天,我們第一次接到召叫,要與教會其他人團結共融,以及在世界上履行使命。對於基督徒來說,容許我這樣說,這是我們受祝聖的最主要日子。
在倒水之前,我們承諾:我們很多人通過父母、代父母,把我們從罪惡的生命,轉到一個有天主的生命。然後,我們被帶到了領洗池,一個象徵墳墓和子宮的水池,在那裡我們死於舊的自我,重生為新的受造物。然後,我們傅抹芳香聖油,作為司祭、先知和僕人君王。請注意這三個字:聖油(chrism),像基督(christos),這意味著受傅者。換句話說,我們成為多個基督(其他基督),並賦予他的召叫,去做司祭崇拜的職務、先知見證、君王服務。然後,我們披上一件白色衣服:一個如何確實成為新生物的標誌,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中國人或英國人,香港或內地,但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拉達3:27-28)。最後,我們或代父母獲得一枝蠟燭,從逾越蠟燭點燃,象徵著從基督那裡來,這表明,我們要成為世界的光,如同基督是世界的光。
不是每個人都被召叫為教會的成員,但當然我們基督徒不能停止邀請所有人「請開門歡迎基督!」,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偉大的關於基督徒使命的通諭寫道(《救主的使命》通諭(Redemptoris Missio, 1990年:3段)這當然不是說,人們不能在教會之外被拯救。相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導我們,「任何人按照良心的指示,可以得永生。」(教會憲章1965年LG16),而「聖神替所有的人提供參加逾越節奧蹟的可能性,雖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965:22)。但是,我們有些被召叫為基督徒。雖然它是一種榮幸有此召叫,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一定比別人優越,甚至被天主更加寵愛。召叫在聖經及基督徒傳統中,從來都不是只是寵幸,而是是一種責任。天主的恩寵:以及我們的基督徒召叫,是天主恩寵的最偉大的行為,總是要做一些事情來見證我們的言行,在世界上感受到天主的愛及撫慰的擁抱。
不是每個人都在世界上有召叫成為基督徒。但是,我們全部被召叫的,都是平等地被召叫。教宗的召叫不是比主教們更有基督徒精神、主教和神父也不是比教友更有基督徒精神。「教友們的這項普通司祭職與公務司祭職,或聖統司祭職,雖不僅是程度的差別,而且有實質的分別,可是彼此有連帶的關係」,在教會和世界之中的不同類型的職務(教會憲章1965年LG:10)。
但所有一個召叫去服務。正如梵二所寫,所有基督徒「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著真正的平等。」(教會憲章LG1965年:32)。這是肯定我們洗禮的平等,絕對基本的,當我們慶祝教友年。
共融
從了解教會作為一個以聖統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機構,至成為一個因洗禮、一批人,成為了一個共融團體,這是從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提出給教會,最基本改變的角度。這個新的含義卻並非十分傳統的觀點。但是對於今天卻影響深遠。現在已是大公會議之後半個世紀了,我們仍然在爭論中。教宗的文件雄辯地提到,教會內有需要更大的共融。例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談到在《教會在亞洲 》的「共融與使命的對話」(《教會在亞洲 》通諭,1999:24-27)。以同樣的方式,亞洲主教在過去四十年間,把共融放到重要議題之一,激發很多美妙的溝通。
要談論基督徒的召叫去創造共融,可以從許多方面說,我們不能進說得許多細節。不過,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概述,這樣的召叫涉及什麼,並指出如何致力於促進共融的教會,這是更新香港教會今年定出為教友年的核心。
共融的教會,主要建立在確認所有基督徒憑藉他們的洗禮而得到的基本平等。所有的基督徒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但仍未直接參與教會的使命。所有基督徒共享相同的尊嚴,就是天主子民。在教會,有不同層次的責任,但全部有一定的責任。那些具有更大的責任需要認識到、培養,並鼓勵那些有責任的少。那些不太需要承擔責任的,確保他們獲得而不是由主教或神父給予,但從洗禮本身。教友不是神職人員的幫工。他們是合作者和同事,或者像教宗本篤堅持「共同負責」(本篤十六世2009年)。神職人員不允許教友的職務。他們稱之為提出和承認它作為他們的權利為同胞基督徒。亞洲主教談到了「富參與性的教會」,其中神職人員、修會人士及教友的恩賜,獲得「肯定並推展」(亞洲主教團協會1992:287)。
一旦這種基本的平等得以實現,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教會是什麼樣子。特殊的禮物婦女和青年將被承認,因為一直敦促許多會議主辦的亞洲主教團協會主教研習會(如1997年及1998年)。早在1986年,亞洲主教團協會第四次全體大會集中在亞洲教友的召叫和使命,並強調如何在一個教會的共融,尋求解放人們從壓迫和歧視,「團體和共負責任都是急迫的事」(第四屆大會1986年:194)。亞洲主教們一再呼籲,多年來為發展小基督徒小團體,那裡的人們相互傾聽、相互信任和一起共同生活。這種基本關係,形成建立教會的基石,在地方層面,如香港、國家層面或區域層面,作為一個「眾團體的團體」(第五屆東亞區教友會議1999:95)。在過去的幾年裡,加深承認天主子民的基本平等,包括真正的團結和共融的交流和創造。召叫去共融,承認一切事物都連接共融是存在,在最大廣闊的宇宙中,也不過是微小的物質顆粒而已。
香港教會被召叫慶祝教友年,將在各個層面為共融工作。我們的召叫,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說話,是「使教會成為共融的家庭與領域」。(若望保祿二世《新千年的開始》1999年:43)。
使命
正如我前面提到,這些思考的開始,「共融代表著使命源泉和果實」(《基督信友平信徒》勸諭 1988:32)。這是首先是源泉,因為它是出自基督豐盛的生命,他住在團體,基督徒要散開,去與世界四周的人分享他們的生命。當真正實踐使命時,當人在天主的愛和癒合使命合作,共融與和諧可建立或修復。
我再次引用亞洲主教團協會四十年來的偉大聲明,他們一次又一次堅持,教會在亞洲的使命:(我相信這在世界各地都適切的)最好三方交談:與亞洲的貧困人口、亞洲的文化及亞洲的宗教。亞洲主教團協會的文件中所說的「使命」,正如馬來西亞華人神學家Jonathan Tan Yun-ka陳解釋,是不是針對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inter-gentes),可達成目標,因為基督徒與人一起生活,他們所接受召叫去福傳(陳,2004年)。羅傑‧施羅德(Roger Schroeder)和我借用了聖言會的智慧,以先知性的對話來解釋使命,一個開放給「其他」;另一方面與深信需要宣講福音的真理,以及呼籲正義(貝文斯和施羅德2004年和2011年)。基於我們以若望保祿二世的聲明為研究,「傳教是單一而複雜的事實」(救主的使命通諭 Redemptoris Missio 41),我們說的六個使命的元素:見證和宣講;禮儀、祈禱、默觀;正義、和平和創造的誠信;宗教間的對話;本地化;和解。對於那些會參加更新營者,在未來數天,我們將探討這六個傳教的元素、「先知性對話」的觀念。
我們如何活出這使命:天主的使命,的確,我們有幸參與其中?再者,這是我們將在聖神修院更充分地反省,但我可以說幾點。首先,對於我們這些教友,正如梵二說,「他們生活在世俗中,好像酵母,從內部聖化世界」(教會憲章1965年LG:31 ),或者用更為亞洲人的象徵,例如在食品中加入香料:生薑、辣椒、醬油、豉油,這使食物有味道、顏色和紋理。第一種福傳的形式,教宗保祿六世在他的奇妙之作,《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Evangelii Nuntiandi)說,這「宣傳福音方法是真正基督生活的見證」(《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1975年:41)。作為好父母、認真的學生、誠實的專業人士、積極的公民,這些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見證福音,有時,甚至宣講,當我們回答別人提問時“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3:15)。
但在教會內,也有教友牧職人員,有些非正式的,例如在禮儀的接待員、收奉獻者、歌詠團、讀經員和非常務送聖體員;也有些是較正規的,在美國被稱為“教友教會職務員”(lay ecclesial ministers),如牧民助理、宗教教育主任、青年牧民工作者。1977年亞洲牧職人員會議在香港舉行,說明亞洲教會有很多牧職可以由教友去做,其中有部傳道員、慕道班導師、家庭使徒工作、治病、社會關懷、締造和平及傳播者(亞洲主教團協會:亞洲教會的牧職會議1977:79-81)。
正如前述,受晉秩的基督徒活出他們的使命,主要是召叫教會要有司祭、先知和僕人三個職務。同樣,我們將在未來數天的更新營,探討受祝聖基督徒的身份,是重新臨現在教會的基督領導角色,透過在教會禮儀中的晉秩、牧職架構、信仰表達。正如我想表達的,受祝聖的牧職「職務中的職務」。說到堂區神父的職務,教宗本篤說,他們的具體任務是「培育那些有靈修和使徒工作的教友,以及那些已經投身在堂區工作的人。」這些男女教友將會「形成團體的核心,將作為其他人的酵母」(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羅馬教區的牧民會議:反省今日司鐸的身份、生活及牧職。)。
結論
「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世人的漁夫。」耶穌這些話表達我們的召叫成為共融和使命的人,他們將成為香港教區在今年教友年的口號。願聖神指導你們各位,在這更新和挑戰之年。願你們在愛中成長,更肖似納匝肋人耶穌,傾注自己在牧職中及在犧牲中為世界,他和天主如此愛護的。願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指示給你真正的門徒方式,願你回應耶穌的召叫,在使命中跟隨他,幫助你認清自己,及向世界宣告這奧秘,即「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羅 11:3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