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友年主日彌撒活動
2011/12/20
「教友年」通訊(第六期)
2011/12/18
2011年12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交談–基督徒生活的態度 ─ 按此收看VCD
在廣東話中,「有得傾」代表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的態度。買東西時討價還價,最重要是「有得傾」,不然生意就做不成了;朋友之間觀點不同,各執一詞也不緊,最重要是仍然「有得傾」。
為什麼「有得傾」這麼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大部分問題,往往都是出於不理解、誤會和誤解,只有不斷的交談,開放自己及聆聽對方,認清對方的想法,才能化解誤會。有一句話西方諺語「穿別人的鞋子」,意思是你只有真正地經歷對方的處境,才會明白別人的真正感受。雖然我們不可能真的穿別人的鞋子,但是基督徒卻可以透過交談,認識別人、接納別人,互相交流,從而成為別人。
保祿的傳教生活,正好是這種交談的最佳見證。保祿每到一個地方,都不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傳播福音,反而是融入當地的生活,與當地人「有得傾」,然後在交談中,把自己的喜訊傳給他們,最後因他們親自認識了這喜訊而令不少人成為基督徒,與保祿擁抱同一的理念和態度,就是交談的最好成果。
保祿為何能夠平等地對待不同的人,願意與他們交談呢?因為他以耶穌基督為榜樣。耶穌基督與我們最大的分別,是祂真的「穿上別人的鞋子」,一雙稱為「人類」的鞋子。無限和尊貴的神降生成為卑微的人,經歷人的生死、悲喜、苦樂,最後仍然按天父的旨意,受苦至死。基督是用自己的生命,與全人類交談,也是最謙卑與毫無保留的對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交談可以有不同的層次,言語上的交流分享是一種交談;行動上的合作也是一種交談;更深的交談,是彼此透過交流,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讓彼此不分彼此,成就對方,這就是交談的真正意義,也是基督徒應有的生活態度。
反省
在教會團體內,我能否保持開放的態度與別人交談?
在教會團體外,我能否心平氣和地與人分享信仰?
在交談中,我有沒有用心去聆聽別人的話語、領略其中的含意及情感?
具體實踐行動
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與對方交談:就是先放下自己的意見,不判斷,用心去聆聽和瞭解別人的觀點後才作回應。
要常緊記說造就人的話,目的為帶給別人益處。
聖經默想
在這一點上,已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損的或未受割損的,野蠻人、叔提雅人、奴隸、自由人的分別,而只有是一切並在一切內的基督。(哥3:11)
對猶太人,我就成為猶太人,為贏得猶太人 …… 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恩許。(格前9:20, 22-24)
2011/12/11
2011年12月份「教友年」主日信仰分享
而我今次分享是,我不是一個公教家庭長大的,我父親是一個受過普通教育的人,不過他是識英文的人,但我母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當我在中學時,是在一間天主教女子中學讀書,我便徵求父母同意下,在學校學道理。過了一年,考了試合格了,修女在報告板上貼了預備領洗的名字,我滿懷高興去看名單,但我竟然看不到自己的名字,我失望地去問修女,但修女說,我的信德還未穩定,所以這次不能領洗,但是我沒有放棄,繼續再學道理。於是過了一年我終能如願了,我把這喜訊告訴父母,而我姑姐更為我縫製了一件很前衞的裙子,是白色厘士加上繡有銀線的圖案裙子,很美麗,我終於成了天主的兒女。到我結婚時,我先生在禮儀中承諾將來也會領洗,但到現在還未有 Action,但他堅持兒女不能在嬰孩時受洗,一定要他們宗教自由,但我的女兒在外國讀書時,自己去領洗,我的兒子在香港也是一樣,是天主給我的禮物。
而另一件喜事,就是我的妹妹在學中也是天主教學校就讀的,一點領洗的意念都沒有,直至她和她的先生移民外國後,回港見父母的時候告訴我,她們一家人已領洗了,而我的妹夫前後判若兩人,因他是一個很 Cool 的人,現在變成一個很親民的人,還在聖堂做義工,我現在每天都有祈禱,希望我先生也能成一個教徒。
主佑各位!
可以在這裡和在座各位分享我的信仰,是我的榮幸,也是見證了我和天主的緣份。之前我對天主一點都不認識,也没想過會加入天主教這個大家庭,而要細說我認識天主原因,就要回憶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1986年,是我小兒子出生的年份,也是在我人生中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當年小兒子出生不久,就證實發現患上了急性血癌。當時醫學還没有現時進步,没有骨髓移植及幹細胞移植,醫生說能醫好的機會只有一半,還叫我要有心理準備。當時我已要照顧3名年幼子女,再加上小兒子的病,令我心力交瘁,每天就像拖著一個没有靈魂的軀殻般過活。那時候剛開始了第一個月的治療,我不想身邊的人擔心,所以每天都故作平靜,如常帶湯水和粥給小兒子。不過當時他吃一點兒就會嘔吐,整天都哭哭啼啼。小兒子每天也要抽骨髓,做化療,就算是成人也捱不了,更何況是一個一歲都不夠的小孩子?我眼看他在受苦也幫不了忙,只能在默默的在他身旁心痛難過。
在我最灰心沮喪之時,我獨個兒坐在醫院的長椅上哭了…… 就在這個時候,我發現有個人在遠處望著我,她是一位很慈祥的修女。她走過來我身邊問我發生什麼事,我就帶她到病房探望我已昏迷的小兒子。很感激那位修女,雖然她跟我素未謀面,但卻對我和小兒子十分關懷,後來她更為我帶來醫院牧靈部的神父替我兒子傅油、受洗。最後,我的小兒子就在這個情況下成為天主的兒女,雖然到最後都敵不過病魔,不過可以安詳的返回天主的家鄉,在我心中也感到一絲安慰。
後來修女更帶領我和家人前往油麻地天主教教堂望彌撒,讓我們也一同得到天主的聖寵。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到底是禍,是福?其實全能的天父早已有答案。我想信天父已替我安排了最好的。小兒子患病受苦,但天父讓他能在痛苦中解脫獲得永生;我傷心絕望,但天父派遣天使般仁慈的修女安慰我、開解我,更讓我和家人認識了天父,這一切一切讓我沐浴在天父的愛內,更讓我勇敢堅強的面對日後的每一天!
認識上主讓我成為真正幸福的人,而我更深信只要懷著堅強的信德,以上主的目光看世界,以上主的愛去愛人,就可以面對所有生活上的種種困難與挑戰。現在讓我與各位分享我與天主溝通的方法:祈禱和閱讀聖經。聖女小德蘭說過 “我不需要一個美麗的禱告,我只要像一個天真的小孩子,簡簡單單地和天主分享我的需要。”的確,自從我認識上主後,每逢遇到什麼困難,事無大小我都會向上主禱告,把心中所有都交托給天主,我相信天主會聆聽我的禱告,了解我、答覆我。
除了祈禱,閱讀聖經也十分重要。有人說,聖經是天主給我們每個人的情書,我們如果想多認識天主,閱讀聖經能夠幫助我們達到這願望。天主的說話可以成為我們生命的明燈,聖人聖熱羅尼莫說:“當我們忽略聖經時,我們其實是忽略基督。”我們要珍惜信德,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綠洲,我們透過祈禱及閱讀聖經來保持這個綠洲的水源,使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時時堅強,有勇氣,有力量继續生活下去。因為我們生命綠洲的泉源是天主。
希望大家也能保守這個生命中的綠洲,謝謝各位。
2011/12/04
「教友年」分享對談會
日期: 2011年12月4日(主日)
時間: 下午2:30至5:00
主持: 陳志明副主教
地點: 香港堅道十六號天主教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
主辦: 教區教友年專責小組
連結: 有關詳情
內容: 建設一個活潑的堂區,有賴神職及教友的合作,彼此的支持及擔待。「分享對談會」特別邀請堂區議會團隊 (包括神職人員及教友),分享他們如何在堂區發揮共同協作的力量,建設美好的堂區。
2011/12/03
聖誕節的意義
耶穌為了我們罪人能和天主修好,使我們更明白天主偉大的愛,因此接受聖父的派遣降臨人間,賜給我們救恩。正如聖誕節日間彌撒的選經《若望福音》所載:「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衪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1:1-18)耶穌是真天主亦是真人,但他屈尊就卑地降生在一個木匠的家,並誕生在馬槽裡,為的是要以行動告訴我們,他願意在平凡的生活中,聽天父之命活出不平凡的使命,即以聖死來拯救全人類。耶穌願意與貧窮者和弱小者同行,給受苦者帶來喜訊,他更願意與我們人類同甘共苦,給我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來見証天主的愛;這正是耶穌基督希望我們用一生來效法他的地方。
在將臨期裡,我們要以悔改的心皈依天主,喜悅地迎接主耶穌的降生,並以各種愛德的行動,與人分享「救主已來臨」的喜訊。
教友靈修培育講座(二)
主題: 撥雲見日-在混亂世界中找出正道
講者: Ms Margaret Silf 資深依納爵靈修指導者,也是全職投身於靈修寫作。(著作包括: Inner Compass, Close to the Heart, Wayfaring, Sacred Spaces 等。)
日期: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時間: 下午2:30-5:30
地點: 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九樓演講廳
費用: 全免 (歡迎自由捐獻)
主辦: 教友總會及思維靜院合辦
連結: 有關詳情
內容:
Finding Solid Ground by Miss Margaret Silf
In a quantum worldview, it’s very hard to establish exactly what is solid and what is “real”. We live in the restless flux of a universe that appears to operate on uncertainty and probability, and 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often reflect more chaos than order. Yet finding solid ground is essential for our spiritual journey. How do we do it? What tools does Ignatius offer?
At the beginning of Ignatius’ Spiritual Exercises we are invited to reflect on what he calls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Foundation”.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us?
First principles
Basically, the principle upon which a life with God, in which we are growing closer to all t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beings,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od-centredness, as opposed to “me-centredness”. This means coming to a recognition that our own living revolves around some centre much deeper and greater than ourselves and our immediate wants and wishes. As Christians, we would name this centre “God”. Our lives revolve around God, just as surely as the planets revolve around the sun, and not the other way round. Insofaras we are living from that deep centre, that “centre of gravity” that is rooted in the Mystery of God, we will be deep down at peace with the true orientation of our being. Whenever we are living, or making choices, from the me-centred place, we will sense that something is as kew in the way we are living.
This is fine as long as it remains just a “principle” that we can deal with in our heads. But it onlycomes into its transformative power when it moves to our hearts and our gut. It can be very hard indeed to put this principle into practice in our everyday living, and to keep on going back to our true orientation, in every reaction and interaction that we make. The Review prayer is an excellent way of trying to live true to this “God-centredness”.
Firm foundations
The second part of Ignatius’ opening guidelines is about the ground beneath our feet. If you have ever wandered into quicksands, you will know what happens there – how you can be sucked down into potentially destructive terr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lking on solid ground and walking in quicksands can be liter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The spiritual journey is a bit the same. There are quicksands all around us, and there is solid rock, and the art of telling the difference is called “discernment”. The “quicksands” are those inner movements that tend to drag us down into spiritual “desolation”, make us self-focused, and leave us feeling that we have lost our way. The “solid rock” represents those inner movements that are strengthening and nourishing our “God-centredness”, helping us to live from the deepest centre of gravity and leading to spiritual “consolation”.
You can’t cross Morecambe Bay in north-west England without the services of a professional guide, who knows exactly where the quicksands are. We have our “guide” in Jesus of Nazareth. He is the “who”, the “True Life”, but the art of discernment reveals the “how”.
Following the Guide is both simple, and also very difficult! Simple, because it isn’t a matter of understanding or accepting doctrines and creeds, but of putting our fee, day by day, in Jesus’ footprints. We are invited to make an ‘apprentice journey’ with him, following and observing closely the way he lives and trying to emulate what we see in our own lives. Gospel meditation takes us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mind and heart of the One we follow, the values and attitudes that he reveals in the way he lives. We ask for the grace for our own hearts and minds to be more and more conformed to his, as we follow. Simple! Yet impossibly difficult, because our own hearts, minds and will are very firmly our own! This is the process of a lifetime – or more. But we remember that ‘ideals are like stars – we can never reach them, but we can use them to helpus navigate our course.’ (Andre Gide)
As we make our way across the terrain of our everyday living, we will meet both quicksands and solid rock, but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also encounter “mirages” – these are in themselves in substantial but they have the power to draw us completely off course. Ignatius calls these counter-attractions “attachments”. They can seriously deflect us from the true course that we deeply desire, lead us into cul-de-sacs, and waste a lot of our much needed energy as we go after them and get stuck in them. The art of “detachment” helps us to recognise them for what they are, and if necessary take action to counteract their magnetism.
Spend a little time doing some “stock-taking”. Right now, are there any parts of your life that feel like “quicksands”? What is pulling you “out of orbit”, and further away from your true self? You might notice this pull, for example, in incidents or reactions that leave you feeling a bit at odds with yourself, sensing that you are acting out of something less than the best in yourself.
What parts of your life feel as though they are drawing you towards the best in yourself? Such incidents or reactions may have left you feeling a deep sense of the rightness of things (even though they may well have involved pain or difficulty).
Take a moment to reflect on any specific issue that is active for you right now. In this particular issue, ask yourself: “Am I seeking to serve and be in right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God’screation, or am I trying to make God and God’s creation serve me? Where is the centre of gravity around which this issue is revolving for me? Where is my focus?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by Miss Margaret Silf
Copernicus was the man who first discovered that the earth revolved around the sun and not thesun around the earth. Each of us, in our own way, has to discover that the same thing applies in our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with all his creation: neither God nor God’s creation revolves around us,but we, and all creation, revolve around, and are centred in, God.
Some people experience this moment of change (or “metanoia”) suddenly and dramatically. Forothers – perhaps for most of us – it is an ongoing process which continues throughout our lives.
One way of seeing this difference is to imagine that you are standing facing the sun, or some otherpowerful source of light. If we stand like this, then our own shadow will fall behind us. But if westand facing away from the light, see what happens to the shadow then. And this is also a picture ofwhat happens when we direct our lives, fundamentally, towards God and God’s Kingdom, and whathappens if we choose to direct our lives away from God and towards our own little kingdoms. Thisexperience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terms spiritual consolation and spiritual desolation.
- The word “consolation” literally means “with the sun”, or, in the terms of our example, “directedtowards God and God’s Kingdom”.
- The word “desolation” literally means “away from the sun”, or, for us, “directed away from Godand towards our own little kingdoms.
We can summarise the difference like this:
- When I am directed away from God, I am turned away from the Light of my truest centre. I am indesolation. I see my own shadow, of fear and darkness, always in front of me. It is hard to findmy way forward and make decisions that are true to who I really am.
- When I am directed towards God, I am facing the Light of my own truest centre. I am inconsolation. The darkness is behind me. It is easier to make decisions that reflect my truestdesires.
This sense of direction (towards or away from God) can help us a lot when we come to look at ourown changing moods and feelings. The first thing that needs to be said is that anyone who isconsciously engaged on a spiritual journey is, quite definitely, fundamentally directed towards God.However, there can be times when we temporarily change direction and become fixed on our ownlittle worlds and see only our own shadow. Most of us experience such time regularly!
For anyone whose life is fundamentally directed towards God, the action of God in their lives willcreate feelings of being on solid ground and a sense of “living true”. Often this shows itself as afeeling of deep inner peace, even though the outer circumstances of life may be far from peaceful,or even very painful. There is a sense of being deep‐down close to God. This is a sign of the action ofpositive, life‐giving movements within us, given by God.
When we feel the opposite kind of feeling – inner turmoil, self‐doubt, distress, the sense of being onshifting sand – this is a sign to us that we are, at least at that moment and in that situation, not livingtrue to what is deepest in us. We are at the mercy of negative, life‐denying movements within us,that are not coming from God.
We can use these guidelines to help us recognise when we are living in harmony with God and withour truest selves, and when not. And there is one very important rule: When you have made adecision in a state of consolation (that is, when you were living true to yourself) don’t be tempted toreverse your decisions just because you go into a state of desolation.
The Inner Compass
If you have ever done any hill‐walking you will know how it feels when the fog comes down and youcan’t see a step in front of you. The guidebooks are useless, because you can’t see any landmarks.You may go round in frantic circles. You may even have a serious fall. The same sort of thing canhappen on our inner journey. The clouds of desolation can descend. We forget the significantlandmarks of our faith journey. We lose our distant vision.
A wise walker, lost on the mountains, will turn to the compass when this happens, and for the innerjourney there is a compass too. It is the tool we might call discernment. Discernment grows out ofthe habit of reflecting on our daily experience and noticing the points of consolation anddesolation – seeing each day where God is active in our lives and making choices in line with thedeepest centre of ourselves, where we are at one with him. We might summarise the skill of usingthis inner compass like this:
- We need to be able to find it! This means that we needs to be at home with our moods andskilled in recognising consolation and desolation, and responding accordingly. This skill needs tobe primed and ready in our hearts – not twenty miles away in our heads!
- We need to use the inner compass along with the map of ou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This“map” reflects our distant vision – the landmarks we know from the times when we could see,because the weather was clear.
- And thirdly, to use this tool of discernment, we need to be able to come to inner stillness. Onlyin the still centre of our hearts will our inner compass read true north.
- Finally, we must trust the compass and follow where it points.
Walking by the stars
Just as we can refer to our “inner compass” as a guide to discerning where and when we aretravelling “true North” on the inner journey and when we are going off course, so too we each havea personal set of “constellations” in our inner sky, that can also help us find our way to what is mosttrue within us. These are the constellations of our own experience. These may be clusters of fear oranxieties to which we are particularly prone, or they may be areas of especial giftedness in our lives,ways of praying that seem consistently to bring us closer to God, or aspects of our way of relating toothers that tend to have either creative or destructive effects.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ese personal patterns of being can be invaluable aids in steering our course in the dark.
What has happened during the past few weeks (or in earlier times of your life) that has left youfeeling that you were “on shifting sand”? Remember the turmoil you felt then. Ask God to heal you ofits effects. What has happened that made you feel you were “on solid ground”? Notice what gaverise to that good feeling, and how you acted on it. Don’t judge yourself. Just notice your feelings andreactions.
Remember, in prayer, the time(s) when you have “turned round” to face God, perhaps after a time inthe darkness of your own shadow. Thank God for these turning points. Notice the difference that“turning” has made to your life and relationships since then.
Try identifying one cluster of gifts within your experience, and one cluster of fears. With this insightyou can use your discernment to nurture the gifts and seek freedom from the tyranny of the fears.
2011/11/27
本地朝聖學習團 ─ 香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
時間: 下午1:00-6:00
集合: 金鐘地鐵站海富中心
費用: $30 (大小同價)
名額: 100人
報名: 電郵或致電教友總會秘書處 2560 3800 電郵:catholic@hkcccl.org.hk
主辦: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
連結: 有關詳情
內容: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嘉諾撒瑪大肋納於1808年在意大利創立修會,修女們1860年到港,服務包括教育、牧靈、醫療及社會福利等。修會今年在香港傳教151年。參加者可藉此朝聖的機會認識該修會的精神、其歷史及工作,並參觀修院內的聖堂、歷史館,也安排了朝拜聖體的時間。除了參觀該修會在香港堅道的會院外,還參觀設在摩星嶺的靜修院。
朝聖學習行程:
* 下午1:30 金鐘地鐵站集合
* 堅道嘉諾撒修院 (介紹修會在港傳教歷史、參觀聖堂、歷史館及朝拜聖體)
* 摩星嶺嘉諾撒靜修院
* 下午6:00 金鐘地鐵站解散
2011/11/26
2011年11月份「教友年」主日聖經問答遊戲(第七期)
陳思希、陳思穎、張素賢、陳炳基、何晉熙、何心瑜、彭彩燕、馬梓瑜、譚美蓮、馮麗薇
A.耶穌 B.救主 C.天主
2) 上主你為什麼讓我們離開你的道路﹖使我們的心變硬,而不_____你?A.愛慕 B.朝拜 C.敬畏
3) 上主你歡迎那些履行_____和緊記你道路的人。A.正義 B.正面 C.正派
4) 我們只是_____,你是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你手中的作品。A.沙粒 B.泥沙 C.泥土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致格林多人前書1:3-95) 天主是_____的,因為你們原是由他所召,為同他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而為一 。A.忠信 B.可靠 C.誠懇
福音:聖瑪竇福音28:16-26) 耶穌說:「你們要當心,要_____,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
A.清醒 B.醒目 C.醒寤
隱藏答案:(1B, 2C, 3A, 4C, 5A, 6C)
2011/11/20
2011年11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基督徒生活的挑戰 ─ 按此收看VCD在俗世中生活的基督徒面對種種的挑戰。在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商業社會裏,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充斥著人的思想和生活。
香港人的價值取向普遍是在知識層面上的追求、在事業上渴望有所成就、在生活水平上盼望能維持舒適的生活質素。為達到這目的,人往往須要努力不懈的工作。所以香港人每天平均工作不少於十個小時。基督徒面對著這衝擊和挑戰,每當要在世俗生活和信仰生活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取捨時,許多基督徒也往往把選擇的優次放在俗世的事務上,在信仰上的投身卻放在較後的位置。
其實,這些俗世的價值,不少也有其可取之處,耶穌也稱讚不義的管家辦事精明(路16:8),但這些卻不是我們生活中最高的價值,不應把它們絕對化。我們生命的終極取向應以天主為中心;無論在任何事情上,祂就是我們的最高價值,因為祂就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是祂的好兒女。每當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時常分辨那一些價值觀合乎我們的信仰,能忠於聖經和教會的訓導;我們也應開放自己的心靈,全心依賴耶穌基督和聖神的帶領,因為,只有耶穌才是真理,只有聖神才能導引我們進入真理之中。而且,透過團體弟兄姊妹中的分享、支持和祈禱,必能獲得力量。
教友要為日常的生活奔波勞碌,每天也在俗世裏打轉,所以更應緊記耶穌的教導:「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瑪10:16),否則,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隨波逐流,恐怕在我們未向別人傳道之前,已被俗化操縱了我們的自由。
反省
我們衡量個人價值時,究竟是看世俗對成敗得失的標準,還是以天主為中心呢?
在時間和金錢的運用上,我們是按天主的旨意作抉擇,還是斤斤計較其回報呢?
當社會普遍認為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唯一的目標時,我們可有反思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目標呢?
具體行動
在祈禱和讀經中分辨天主的旨意,加強信德,勇於抗衡世俗功利的價值觀。
在信徒團體聚會中多作生活反省,信徒間互相支持,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
認識教會在倫理生活及社會公義方面的訓導,好能按信仰原則作出抉擇。
聖經默想
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瑪6:24)
所以要站穩!用真理作帶,束起你們的腰,穿上正義作甲,以和平的福音作準備走路的鞋……拿起信德作盾牌……戴上救恩當盔,拿著聖神作利劍,即天主的話,時時靠著聖神,以各種祈求和哀禱祈禱。(弗6:14)
2011/11/13
2011年11月份「教友年」主日信仰分享
小時候,天主巧妙的安排我在鑽石山聖則濟利亞堂長大。一個小聖堂,但洋溢著一個充滿愛的團體。一位很有聖德的意大利籍神父雷志遠,他關心聖堂裏面每一位教友。雖然雷神父離開我們十一年,但仍很懷念他。還記得他親切的微笑,常叫我帶問候給爸爸,因爸爸領洗後,常不去聖堂。經過好一段時間和有媽媽的同行,爸爸終於轉變了。
小孩到青年:我、姐姐、弟弟和妹妹都有加入堂區,認識聖堂內一班小朋友。一起玩,一起聽神父講道,一起為堂區服務!很開心。仲記得,媽媽好喜歡叫我和姐姐,有時會叫埋鄰居的小朋友,一齊去堂區旅行。堂區的哥哥、姐姐好照顧我們。青年時:我和姐姐、妹妹最愛為小朋友攪攤位。每年都有很多小朋友參加。我們的攤位每每都花很多心思去構思和設計。但,每年最特別、最有創意的、最多人去的攤位都是堂區的超哥哥,他現已是教區神父的陳永超神父。多謝天主,給我認識昔日很熱心的青年領袖,看見他感人的成聖例子。
其後,因堂區要拆,教友搬遷到聖家堂。我只在聖家堂渡過幾年,便搬家。加上因學業的關係,我沒有小孩般投入堂區,我開始放自己假!無加入善會團體和無去固定的聖堂。好似想找什麼似的?但內容,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覺得我的信仰成長停了下來,因沒有那份團隊的支持。
但原來天主另有安排,大學時,我和妹妹一起, 被 KATSO 莊員邀請一起上莊!認識一班好有活力的公教青年,他們很攪鬼。我們有 First Friday Mass、泰澤祈禱、Cell 細胞小組、戶外活動、BBQ、聚會等。在團體生活中令我學習到分享、犧牲、服務和福傳的使命。還有,在信仰上團隊給我的支持和鼓勵,真為我加添很多校園生活的宗教歡樂。我們時時喜樂,常常感恩和祈禱!我覺得,我的信仰又開始再度成長。感謝天主!
大學後,我可投身夢想的工作。很忙但很開心。此時,我不斷的祈求天主給我正確的人生路向,為什麼全家最忙是我?我是否入錯行?我常常祈禱,感謝天主聖神鼓勵我前行。
直至幾年前,我和媽媽去露德朝聖,我感覺信仰生活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天主在我的心中有重要位置,我很想加入聖堂信仰團體中。在生活中,我要放入多些信仰生活的元素。 07年,我和姐姐來到聖保祿堂加入歌詠團;其後加入了青年慕道班。多謝歌詠團每一位成員,令我覺得聖保祿堂是一個好有愛的團體。
10 年 8 月中,我幸運地抽到時間去以色列朝聖,我深感主耶穌,聽命至死的大愛。祂是君王,卻以僕人領袖角色來到我們當中光榮天主。回港後,得范神父及芬姐的誠邀,我做了半屆幹事。其實,我做得不太好,很多東西我都不懂,多謝聖神的帶領!上年,我工作、學業都很忙。但多謝天主,仍給機會我為堂區服務,投入教會生活,真感覺聖保祿堂好似一個大家庭,大家來自不同的生活角色,但能共融在同一個信仰團體中,分享生活。其中,我發現可能我是新丁,各幹事和善會都很主動幫手,感謝大家!
回到剛過去的 10 月玫瑰月。不知教友感覺怎樣?而我很感恩。教友年籌委和家庭玫瑰經小組:黃鎮國、Betty、Teresa 和我及劉神父一起為教友攪這聖母訪家的家庭玫瑰經靈修活動。起初會議不太順利,很多意見不一。結果真出乎大家想像之中!玫瑰經小組很有默契,大家合作的很和階。其實,我們四人組合只是第一次合作的。
到活動出來,參加教友和接待家庭都很投入。他們不但可在玫瑰月向花地瑪聖母恭唸玫瑰經、默想玫瑰經奧蹟,還可團聚家人、朋友和教友一起祈禱和分享信仰。今次活動,除了教友,他們家中的小朋友也很躍踴參加,場面很溫馨!有青年、兒童和小朋友。記得,我和他們一樣,不同階段,媽媽都參加聖母訪家玫瑰經活動。今次,很開心,可邀請劉神父到家一起恭唸玫瑰經和降福。神父很有心,每一家也有出席,但神父常說笑,他只是路過的。
這活動很有教會大家庭的溫馨感覺,亦加添各人恭唸玫瑰經的恩寵。多謝聖母媽媽的恩佑!
另,這玫瑰經活動,給我機會邀請舊莊友來家向聖母媽媽祈禱,分享這些年來大家的經歷。大家還提議聖誕來我家攪泰澤祈禱,重渡校園靈修活動!家中的花地聖母好像在細聽我們暢談,很有意思和很美的晚上。
最後,今年是教友年,我們常祈禱說「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轉化世界」。我們的主保聖人聖保祿宗徒說天主的旨意是要你們成聖……因為天主召叫我們不是為不潔,而是為成聖 (得前 4:3-7)。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說過,教友要成聖。要聖潔自己,相似天主般的聖潔。還有我們要關心我們的兄弟姊妹,和努力福傳 。讓我們繼續在團隊中成天主的小工具。 為「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而努力!
但是,不知何時開始,我猜應是由我參加了天主教一些成長課程後,我開始明白到自己是獨有的,我不再執著於自己是否比人蠢,思維是否比人慢,有一天當我放低了自己固有的想法,真真正正去感受每一件事發生的時候,我發現原來固執那個是我自己。原來一直被綑綁的人或者接納不到自己的人是我自己。我發現自己有很多盲點,是我們看不到的。我們給一些東西綁住呢?每個人都不同,我呢?原來一直都放不低自己,覺得自己比人差。
做社工為我來說是一個奇蹟,亦是天主明白我的需要,亦覺得我適合而成就的。 一個表達能力欠佳,思維及理解慢的人,要當社工,真是天方夜談,但是就是因為我獨特的性格,天主挑選了我做這個崗位。我當過家庭服務,現在服務精神病復康者,有很多挑戰及衝擊,有些是自己承受不了的衝擊,每當我面對困難時,我會忘記了天主,需要同事提醒我和我一起祈禱,才可以平靜下來,繼續衝鋒陷陣,我覺得真的很像打仗。這些經歷令我知道,天主是全能的,我有很多事都不行的。這份工作,亦令我覺得,是非黑白真是很難分辨。但是,從愛出發,就一定沒錯,當然是要懂得怎樣去愛那些迫逼你的人,不是說我愛你就做甚麼也行。我們學習去愛,都是一個學問,所以每星期我會參加聖經分享聚會,令我對耶穌有更多的認識,令我盡可能按耶穌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上的每一個環節。我相信,無論我活在任何一個角落,天主皆與我同行。多謝各位。
我先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不是一出世便領洗,但爸爸是一個天主教徒,自小已向我講及很多聖經故事,好似梅瑟過紅海等。記得小學一、二年班時,經過一間天主教小堂,我就向爸爸講,我好想聽更多聖經故事及關於耶穌的事蹟,就因這請求我就開始了認識天主、耶穌,在我 13 歲我就領洗、領堅振,成為一位天主教徒。
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二個故事,這二個故事對我的信仰歷程,起了很重大的意義!
第一個故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生日,但我有兩個生日!為什麽?
大約15年前,我懷着BB,係整個懷妊期,雖然有些驚險,但都可算是一切正常。在差不多近預產期時,我回到媽媽家中待產。在 1996 年 12 月 9 日晚,我感到頭痛,我和媽媽都不以為意,當晚,一如以往,大概11:30我就開始休息。那晚,不知為何我因頭痛關係,一直不能入睡。突然間,我全身就好像被一塊大石壓着,動彈不得,連講說話也被一種力量禁止!就在那時,我身邊出現了一班魔鬼圍住我,凶惡地向我大聲說:「你這次死定了,沒有人能救你,我們要帶你走!」當時,我哭了,很想呼叫爸媽,但屢經掙扎也無效。最後,我內心說了句:主,請救我!我恢復過來,不停呼叫媽媽,媽媽就叫了救護車,送我入最近的聯合醫院!在送院途中,我又進入了昏迷狀態。到了醫院,他們為我進行了搶救,迷糊中,我聽到醫生說要向我施手術。後來,我就一無所知,直至聽到有把聲音教我呼吸及叫醒我,我才醒了,媽媽喜極而泣,向我說,在我暈迷到醫院時, 醫生已向家人說,叫他們有心理準備,醫生們會盡力搶救我及BB。在主的保守下,我和 Chris 跳出鬼門關! 對醫院或我來說,這真是一個活生生的奇蹟!沒有「主, 請救我!」我及 Chris 今天已不在這裡!
第二個故事:
爸爸在印尼出世,是印尼華僑。爸爸大概十歲已經入小修院學習聖經,認識天主,立志長大成為一位神父。但在 1960 年代,印尼排華,爺爺就帶著一家九口回中國定居。後來在天主的安排下,爸爸認識了媽媽,結成夫妻。然後生下了我和妹妺,我們一家亦移居至香港,爸爸一直是運動健將,身體一向很好。在大約八年前,他工作的公司因要搬回大陸,所以遣散了香港員工,爸爸就此提早退休,就在那時,他身體差了很多,後來更証實患上血癌,還是末期!在那刻全家不知所措,但爸爸非常冷静,還安慰我們!他入院接受治療,他經常祈禱,讀聖經,他非常積極,勇敢面對。他還在醫院內傳揚福音,醫生、護士、病友都受爸爸感染變得正面,在那時候,爸爸至少使四、五位病友歸向主。第一次化療成功,很快進行第二次化療,爸爸在化療後,突然失去了行路和說話的能力。他頓時跌進了死陰幽谷,他接受不到,變得非常暴燥、憤怒、亂發脾氣。在那時,天父安排了院牧 - 周姑娘去同爸爸談及天主愛我們,開解他。爸爸慢慢恢復說話能力,但失去了行路的能力。醫生告知他只剰下三個月命,我不停祈禱,求主帯領爸爸,他不斷努力,經過三、四次化療。其間,爸爸好幾次遇到聖母,她說爸爸是個好孩子,會帶他去一個美好的地方。最後,爸爸在患病後一年多返回天家。在爸爸整個患病期,我深深感受到爸爸對主的信、望、愛,他在患病時,還傳揚福音,他深深感動我。那時,我就決定學習爸爸去傳揚福音,我向黃鎮國 (之前是主日學校長) 提出我想成為主日學導師,就這樣我就在聖保祿堂教了八年主日學,雖然我離開了主日學,但我從沒放棄傳揚福音,現在正在學習怎樣向青少年傳揚福音。我要把主的信、望、愛傳揚給小朋友 、青少年及成人。
希望每位教友,包括小朋友都擔起主給我們的使命 - 傳揚福音!
2011/11/06
萬民四末
死亡 - 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和毀滅,而是生命的轉變,我們在領洗時已皈依基督,與他同死共生,因此我們相信有一天我們也會和基督一同復活,進入永生。
審判 - 人死後,靈魂離開肉身,獨自到天主台前交賬,天主會按照人在生時的思言行為作出判斷:有大罪的會被判下地獄,沒有罪的可升天堂,這就是「私審判」。當耶穌基督光榮再來時,祂會以愛人的行為,對所有人進行「公審判」,宣判各人應得的賞報或應受的懲罰。(瑪25:31-46)這是救恩圓滿的時刻,亦是新天新地的來臨。
天堂 - 天堂是一個永樂的居處,是「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善人在天堂上,享見天主,同耶穌基督、以及一切天使、聖人,永享萬福萬樂,就正如耶穌曾說:「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23:43)
地獄 - 地獄是一個永罰絕苦的地方。惡人在地獄裡永遠不能見天主,同魔鬼一齊受烈火及各樣的痛苦。由於人的靈魂要毫無瑕疵才可進入天堂,因此犯有小罪的善人需要在「煉獄」中煉淨自己的靈魂,做補贖受暫罰,待靈魂煉淨以後,就能升天堂得享永生。
教友應常以萬民四末來警醒自己,免受魔鬼的誘惑和遠離罪惡,並真心悔改和不斷皈依天主,以迎接永生。十一月為「煉靈月」,教會鼓勵我們為煉獄靈魂行善功,並求聖人代我們向天主轉禱,發揮諸聖相通功的共融,祈求在煉獄中的靈魂早日得以淨化,進入天堂的榮福之中。
2011/10/31
十月玫瑰月「教友年」家庭誦唸玫瑰經
報名:為增添團體感,共同發揮教會一家、關愛共融的愛與傳精神,下列家庭亦誠邀各位教友到訪,參與祈禱聚會。有興趣教友可到堂區辦事處 / 操場服務處報名登記,由於各家庭能容納的人數有限,故此堂區會採取先到先得的方法,接受教友報名參與。
查詢:2385 7956
家庭玫瑰經聚會時間表:
(1) 10月6日(四) 9:00pm 地點:富榮花園十五座 ﹝馮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8:50pm 富榮麥當勞門口】
(2) 10月8日(六) 3:15pm 地點:渡船街文輝樓 ﹝游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3:00pm 老趙越南餐館門口】
(3) 10月14日(五) 8:30pm 地點:富榮花園 ﹝程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8:15pm 富榮麥當勞門口】
(4) 10月16日(日) 3:00pm 地點:富榮花園十四座 ﹝郭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2:45pm 富榮麥當勞門口】
(5) 10月18日(二) 8:30pm 地點:駿發花園五座 ﹝曾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8:15pm 駿發麥當勞門口】
(6) 10月21日(五) 8:30pm 地點:海富苑 ﹝陳宅﹞
__【集合時間及地點:8:15pm 海富商場7-11門口】
(7) 10月28日(五) 8:30pm 地點:帝柏海灣
__【集合時間及地點:8:15pm 奧海城2期TASTE門口】
注意:逾時不候
2011/10/30
基基團領袖訓練班
2011/10/23
2011年10月份「教友年」主日聖經問答遊戲(第六期)
(參加人數:51,答中人數:41)
1) _____的兒子依撒意亞關於猶大和耶路撒冷所見的事情:到末日,上主的聖殿山必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岳,萬民都要向它湧來。
A.阿哈次 B.阿摩茲 C.希則克雅
2) 「來!我們攀登上主的聖山,往_____天主的殿裏去!」
A.以色列 B.猶大 C.雅各伯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0:9-18
3) 正如經上記載的:「傳佈福音者的_____,是多麼美麗啊!」
A.腳步 B.散步 C.漫步
4) 「他們的聲音傳遍普世,他們的_____達於地極。」
A.閒聊 B.言語 C.呼號
福音:聖瑪竇福音 28:16-20
5) 十一個門徒就往_____,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去了。
A.耶路撒冷 B.葛法翁 C.加里肋亞
6)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______。」
A. 宣講真理 B.授洗 C.傳佈喜訊
隱藏答案:(1B, 2C, 3A, 4B, 5C, 6B)
2011/10/16
2011年10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教友在世界的角色 ─ 按此收看VCD
在教友年的禱文裏,我們祈求聖神引領,使我們「成為天國臨現人間的標記」。那麼,教友要怎樣做,才能成為天國臨現的標記?
志強為人冷漠,總是木口木面的,每天外出,即使見到多年街坊或公司同事,也好像視而不見。
恩榮每天上街遇見人,總面帶微笑,跟人打招呼、說早晨,令身邊的人也感到每天是美好的一天。
志強為能更專心閱讀聖經,他每次進入港鐵,必爭取座位。坐下後,便翻開聖經,對周遭一切不聞不問,即使面前站了一位長者或孕婦,也不會想起要讓座。
恩榮因工作關係,每天要站十多小時,可是在港鐵內,他總不忍心讓老弱者站立,每次總會忍著腳痛,將自己的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人。
志強平日很少關心家中的傭人,除了吩咐她做事,或當她做事不合心意時責備她外,便很少跟她說話。
恩榮視家中的傭工為家人一樣,有好吃的,即使她不在,都留一份給她,遇到有關她家鄉的新聞,會以關懷的心,跟她討論或慰問。
你認為以上那一位更能讓別人感受到天國臨現人間?那一位更像基督徒?更肖似基督?
復活的主總是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主耶穌派遣門徒出外傳教時,亦教導門徒每進一家,便要說:「願這一家平安!」由此可見,主耶穌基督已把平安賜予相信和接受祂的人。
主耶穌在離世升天前承諾了與我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只是我們很容易便把祂淡忘了,失去了祂所賜予的平安。所謂「有諸於內,形諸於外」,當我們自身能真正感受到主所賜予的平安時,更能帶著感恩和喜樂的心懷,把這份平安活靈活現地展現,並樂於與我們身旁的人分享。
基督徒在世界中的角色,就是要成為復活的主的見證人,並以具體的言行作見證,好能使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主耶穌基督,感受他為世界所帶來的平安、溫暖、喜樂、仁愛、寬恕、救恩……,確切地體驗他所宣講的天國,臨現人間。
反省
此刻,讓我們反省一下,究竟我們的內心是否擁有主所賜予的平安?
我們應如何把這份平安傳遞給身邊的人呢?
具體實踐行動
讓我們珍惜與主相聚的時刻 – 多祈禱、閱讀聖經、默想、反省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實踐愛德。
讓我們每天以真誠的態度、親切的笑容對待一切與我們相遇的人 – 包括家人、同事、同學、親友,甚至不相識的人;並且互相幫助、彼此包容。這樣一個新天新地就活現眼前,因為天國已臨現了!
默想
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而不行我所吩咐的呢?(路6:46)
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b)
2011/10/09
2011年10月份「教友年」主日信仰分享
我今年感受最深是生與死,於聖經所載:「生有時,死有時」。在8月份有一位48歲的同事突然在公司暈了,一直昏迷延至5天後死亡,同一時間我丈夫的朋友患上急性肝衰竭,緊急等屍肝否則性命不保。人生無常,令我自我反省如明天是末日要歸天,我靈性上有否keep住增長呢?我有否珍惜同家人、同事的關係以至我離開時沒有後悔呢?我犯罪有否求天主寬恕呢?自己決定戒除懶惰,定時看聖經,同彤彤每晚唸天主經,對家人尊重少發脾氣等等。
天主會眷顧我們給我們希望,最終那位朋友及時有適合的屍肝更換,可以保住性命,本人亦於4月份生了第二個女兒,將會安排聖誕節嬰兒領洗。
天主給機會我去愛身邊的人,做好教友年的職份,藉著聖雲先會,我可以親自接觸、關心和服務有需要的人。當我領堅振後,有不同的善會邀請我加入,而自己之前一直在不同機構做義工探訪長者,於是向天主祈求指引,後來見到聖雲先會有需要幫忙,但又好缺乏人手,而我又可以發揮所長,所以決定主動加入,成為聖雲先會會員。
雖然剛剛生了第二個女兒,照顧兩位女兒已很少時間可協助,但我相信有心總會可挪出少少時間去實行。其實聖雲先會的工作不需要很多時間,用聖經所載的耶穌治癒癱子的神蹟作比喻,有些會員可能負責抬癱子如Philip、Raymond,我可能幫手托住平衡癱子,其地會員幫手拆屋頂,其實只需要1-2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將癱子帶到耶穌面前,我們的宗旨是每人用少少時間,去籌劃和服務本區有需要的教友!
如果你尚未加入善會,請積極回應天主的召叫,實踐教友的職份,有意參加聖雲先會為窮人及有需要的服務,歡迎隨時同我哋傾吓,主佑各位!
這篇講稿寫到這裏時,我的大B Edwin 問:「Daddy,你在做甚麼呀!」我說:「Daddy 要在教會和各位弟兄姊妹作信仰分享,所以要寫這篇講稿,讓神父知道 Daddy講甚麼。」他說:「我要和你一同分享呀!可不可以呢?」我於是好開心地說:「當然可以啦!」所以今日和我的兒子一同出來作信仰分享。
其實有一段時間,我對天主充滿疑問。當我胡里胡塗做了精神科護士之後,看到很多精神科病人被社會,甚至家人遺棄。而他們當中有暴力行為的,真是少之有少,他們主要都是不懂自我照顧及與人相處,而絕大部份都是內心善良。我懷疑天主為甚麼讓這些情況發生,疑問天主是否如聖經所說有大能去控制一切。但隨著年紀漸長,領會到天主自有安排。我知道不是我選了護士這份工,而是天主為我揀選護士這份工作。除此之外,我太太都受洗成為基督徒,自此我們一家成為一個完整的公教家庭。
而最近更有一件事,更令我覺得作為一個基督徒的護士,是由天主安排我在世的使命。今年的七月三十日,我和家人在外面吃完晚飯後,途經奧海城商場時,看見有一位中年男士躺在地上,面如死灰,我立即跑去幫手,為他進行心外壓。當我為他做完五個循環之後,他回復了心跳。於是和其他途人為他轉去復原臥式,但突然又停止了心跳,這時有位途人由匯豐中心借來了一部自動心臟復甦機,我即時為他貼上並通電,他隨即彈了起來,這時救護員剛好來到並為他進行心外壓,三十秒後,見他可自行呼吸。當晚我想著如果我當時不是在旁經過,此人可能經已死去。我想著此次事件,必定是天主的安排,叫我堅定我的信德,在我的崗位內待奉天主並為公眾服務。最後,我的兒子在事件發生後翌日,畫了那部心臟復甦機出來,因為他全程都看著我。他說:「Daddy幸好你做護士,那個人才可救回!」之後他又說:「Daddy你是否只救街上的人而不救醫院內的病人?」我笑著對他說:「當然不是啦!Daddy做護士,有人有需要就要救。」
在此,要感謝天主安排我加入本堂區,加入聖雲先會,多謝大家。
2011/10/02
教會冊封聖人及教友成聖使命
教會冊封聖人需要經過以下三個程序:
1. 由教區主教嚴格調查候選者嘅生活事蹟、著作及言行,並由教廷的神學家和樞機主教進行評估與認可。經確實後,該名候選者就可被稱為「可敬者」。
2. 需要有一個因「可敬者」的代禱而出現的奇蹟,該位「可敬者」便可被封為「真福品」。
3. 若再有一個奇蹟因「真福品」的代禱而出現,經教會證實後,該位「真福品」便可被封為「聖品」,接受普世教會的敬禮。
其實,教友自領洗以來,已領受了成聖的使命,即避免被這個俗世所同化,反而要以聖子耶穌基督的教訓,聖化自己的心思念慮和言行舉止,令自己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聖意。
2011/09/25
2011年9月份「教友年」主日聖經問答遊戲(第五期)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書18:25-28
1) 上主這樣說:「如果義人離棄_____而作惡,因而喪亡,是因為他所做的惡事而喪亡。」
A.善 B.正義 C.法律
2) 「如果惡人遠離他所行的惡事,而遵行法律和正義,必能保存_____,不致喪亡。」
A.生命 B.自由 C.生存
讀經二:斐理伯人書 2:1-11
3) 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他一個名號,超越一切名號,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他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_____是主。
A.保祿 B.耶穌基督 C.若望
福音: 聖瑪竇福音21:28-32
4) 父親對第一個兒子說:「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這兒子答應說:我去。但他卻_____。」
A.遵照 B.去 C.沒有去
5) 父親對第二個兒子說:「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這兒子回答說:我不願意。但後來_____過來,而又去了。
A.悔悟 B.改過 C.服從
6) 主耶穌對他們說:「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之先,進入_____。」
A.天國 B.鄉間 C.主家
隱藏答案:(1B, 2A, 3B, 4C, 5A, 6A)
2011/09/18
2011年9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我們作為教友的身份,是源自我們領洗得來的恩寵。身份導向使命,使命塑造身份,正因為我們時常意識到「我是教友」,我們要建立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模式,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行為像基督。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這教友的身份都不會改變。
每個教友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朋友和同事等,而教友這個身份,正好是我們眾多角色背後的一份動力和方向,使我們按照天主的旨意,去做好父母、好子女、好兄弟姊妹、好朋友和好同事等,讓教友這身份提升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色。
我們是教友,除了在信仰、靈修及在生活上,不斷使自己成聖之外,還要意識到教會是我們的家,家裏的大小事情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教會的事,也就是我們的事。我們應全心地去關心教會、服務堂區。我們亦要時刻留意普世教會及香港教區的動態,透過教會傳播渠道 – 公教報、教區傳播處、普世教會及教區的網站,知悉教會的近況及其動向,保持與教會步伐一致。我們更要積極關心教會的事業,例如:
教友是否主動傳福音、每年有多少人領洗、慕道班導師是否足夠;教友(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及夫婦) 是否得到適當的信仰培育;堂區內的團體是否共融、堂區是否有足夠人手分擔職務、教區的牧民發展、教會對社會事件的回應、關心貧困弱小者的需要、聖召是否蓬勃、牧職人員的健康、教會的經費,最重要的是教友的心火是否仍然燃燒著。
以上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作為基督奧體的肢體一份子需要關心及分擔的事情。這正是教友實踐他君王、先知和司祭職務的具體行動。
我們不要問教會能為我們做甚麼?但要問問自己,我可以為教會做些甚麼?因為我們每人都是基督奧體的一個肢體,離開了這身體,我們甚麼都不能作。
反省
我是否真正生活出教友的身份和使命呢?
我願意為愛天主的緣故而奉獻自己嗎?
我能為教會做些甚麼?
具體實踐行動
常為教會祈禱,祈求聖神不斷的帶領及指引。
經常閱讀公教報及留意網站,有關教會內發生的事。
以具體的行動參與堂區的職務。不要想一定要做大事,凡事從小做起。例如由自己先開始建立讀經習慣、參與或開展聖經分享小組。
聖經默想
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而不行我所吩咐的呢?(路6:46)
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b)
2011/09/13
教友職務交流會
日期:2011年 9月13 日(星期二)(公眾假期)
時間:早上 10:00 至 下午 12:30(講座),
下午 2:00 至 5:00(教友職務交流會)
地點:銅鑼灣聖保祿學校小學部禮堂
講者:蔡惠民神父,楊玉蓮教授
交流代表: 各職務團體代表作團體交流,閻德龍神父及胡秀英修女回應
主辦: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
連結: 有關詳情
內容: 當天活動分為兩部分,早上舉行教友職務講座,下午舉行教友職務交流會,約一百二十人參與。出席者分享在不同的教會職務上,如何見證信仰。有信徒稱,服務時得著比付出更大,更豐富了個人的信仰生命。
教友職務交流會包括聖言、禮儀及社會等三個範疇,由信徒代表分享在參與善會或信徒團體時,如何履行教友使命。
聖言方面,聖言宣讀員廖永生說:「除了注意讀經的技巧外,最期望的是藉職務參與聖經培育,加強了解福音。」
慕道班導師團的洪悅文,三十四年前與長子一起領洗,當時的慕道班導師鼓勵他加入善會,後來成為慕道班導師,「這份職務將我所認識的信仰,與慕道者同行,一同尋找基督。」
非常務送聖體員李玉瑩就禮儀方面闡述她的教友職務,她說:「送聖體員是聖職人員的協助者及合作者,亦是堂區與領聖體者的橋樑。」除了在彌撒上分送聖體及聖血,李玉瑩亦不時上門送聖體,讓行動不便的長者或病弱者能領受基督體血。「當中我看到教友對聖體的渴望,若長者心情低落時,我亦會擔當聆聽者及鼓勵者的角色。」
另外,亦有信徒以基督徒身份服務社會,在醫院擔任醫院牧靈義工的何玉玲,早年曾患病入院,對當時信徒義工的探望至今感受深刻,康復後即加入醫院義工行列,現參與三間醫院的探訪服務。
專門為亡者祈禱,及協助其家屬辦理身後事的善別牧民協會成員陳維業稱,服務對個人有很大的得著,他稱,曾有亡者家屬在殯葬禮儀小冊子上展示亡者生前的照片,亦有親友寫上給予亡者的說話,著著表現出對死者的懷念。「服務教我學會了珍惜眼前人。」
伉儷同行協進會的陳志常稱,教友有責任為婚姻保健。他稱,曾有信徒在懷第四胎後打算墮胎,後來團體成員鼓勵她把胎兒誕下,現今那名小孩經已十歲。他稱,信徒間互相支持,展現「成聖自己、聖化他人」的使命。
席間,大會邀請閻德龍神父回應教友職務,他認為天主透過不同的人或事,讓信徒自發地參與教會服務,他鼓勵信徒說:「接受天主邀請的人,要全心、全靈、全意及全力履行團體使命。」他指出,每種服務類別也能展現基督的見證與標記,「這標記便是十字架,教友履行職務時須要時刻瞻仰十字架,展現愛與服務,並學習推動教會的重要。」
另一嘉賓寶血會胡秀英修女稱,希望信徒在教友年認識不同的教會團體,加強教會共融。
教友總會主席黃建霖表示,多年來不少信徒在教會內服務不同崗位,藉互相分享肯定其職務。
聖母堂林小燕認為,教會應積極關注青年職務的發展,以及留意信徒參與團體一段時間後便離開的問題;另外,前線服務教會的信徒的平均年齡偏高,教會須要長遠推動公教青年的使命及需要,為未來的接班人作好準備。
從教會是聖事看教友職務 (蔡惠民神父)
1. 教會——普世救恩的聖事
- ccc775「教會在某種意義下是在基督內的聖事,就是說,她同時是與天主親密結合的、又是整個人類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成為人類與天主親密結合的聖事,就是教會的第一個目標。由於人類之間的共融植根於與天主的結合,教會也是人類一體性的聖事。在她內,這種一體性已經開始,因為她聚集「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人」(默7:9);同時,教會也是這種尚未圓滿完成的一體性的「標記和工具」。
2.聖事的三個層面
a.實效
b.行動
c.標記
3.普世救恩的四大特質
3.1 至一的ccc866教會是唯一的:她只有一個主,宣認一個信仰,藉著一個洗禮而獲新生,形成一個身體,由一個聖神賦予生命,及持有同一希望,當那希望完成時,所有的分歧將會消失。
3.2 至聖的ccc867教會是至聖的:至聖天主是她的創立者;她的淨配基督為了聖化她而把自己交付給了她;而聖德之神又賦予她生命。雖然她懷有罪人,但她是「由罪人組成的無罪者」。在聖人們身上,教會的聖德得以顯揚;在瑪利亞身上,教會已經是完全聖的。
3.3 至公的ccc868教會是至公的:她宣講完整的信仰,擁有及施行圓滿的得救方法;她被派到萬民中,關心一切的人,懷抱各個時代;教會「在本質上就具有傳教使命的特性」。
3.4 從宗徒傳下來的ccc869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她建立在鞏固的基礎上:即那「羔羊的十二宗徒」(默21:14),故此是不能毀滅的,在真理方面是不能錯誤的。基督透過伯多祿和其他宗徒,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即教宗和世界主教團來管理教會。
4 教會職務的三個層面
a.成聖自己
b.聖化他人
c.轉化世界
「來跟隨我!」─召叫、共融、使命 (楊玉蓮博士)
2011 教友年目的
- 以喜樂精神活出教友身份
- 建設團體共融
- 履行福傳使命
「來跟隨我!」(谷1:17)
「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西滿和安德肋
來跟隨我= 邀請 (召叫)
「我要使你們(共融)成為漁人的漁夫。」(使命)
共融與使命的邀請
「來!」(召喚) (邀請)
- Vocare (拉丁文)
- Vocation (英文)
團結共融
- 門徒與耶穌
- 門徒之間
與耶穌一起的旅程
耶穌+我+其他跟隨者
信仰團體。堂區大家庭
召叫、共融、使命
「來!」……要履行使命
- 「成為漁人的漁夫」
- 分享衪的救贖工程
- 與耶穌共融+與其他人共融
共融與使命的邀請
教會:最深層的召叫
- 教會被召成為「使命中的共融」(Communion-in-Mission)
- 反映天主聖三愛的共融
植根於天主聖三的使命
- 動態的共融= 使命中的共融
- 創造之初–天主臨在
- 宇宙進化過程–天主帶領、召喚、治癒
聖神的使命
- 「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1:2)
- 聖神( רוח / Ruah )已臨於創造中
- 聖神的使命
* 賦予生命
在「時期一滿……」
- 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14)
- 透過聖神
- 納匝肋人耶穌的血肉和面容出現
耶穌的使命
- 福音: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瑪3:16)
- 在納匝肋的會堂讀經,耶穌肯定使命。「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
- 聖神= 耶穌使命的泉源
- 召叫耶穌履行、建立和見證「共融」的使命—人與天主及人彼此之間團結共融的使命
- 耶穌繼續聖神的工作
- 講故事。治療。驅魔
- 與邊緣人士的交往
- 見證天主包容性的愛
耶穌召選人成為他的門徒並讓他們參與他的工程
有些人做了…. 有些人沒有做….有些人被召選為那「十二」…有些人被召為那「七十二」
當耶穌被逮捕,他的門徒四處逃散,但…
- 五十天後……
- 門徒經歷了聖神力量
- 認識到他們必須繼續耶穌的使命
天主的使命有一教會
- 在聖神的引導下,教會誕生
- 福傳使命。「直到地極」
- 教會是「使命中的共融」。本質=傳教
- 每個人跟隨耶穌都有召叫共融及實踐使命
- 確保教友明白、培育和活出共融及實踐使命的召叫
- 香港教會 --- 團結共融 (反映三位一體的天主的愛)
耶穌召叫使我們成為共融和使命的人
召叫、共融、使命
召叫 (洗禮) --- 共融 --- 使命
基督徒職務
「門徒」要做耶穌所做的
- 耶穌基督承行天父所派遣他的使命:
* 彰顯天主的愛
* 宣講天國的喜訊
- 因此,門徒的本質是 --- 與耶穌基督結合及 宣講福音+ 驅魔 (即帶給治癒、釋放)
來跟隨我!
召叫、共融、使命
---共融與使命的邀請
天主的使命
透過祂的兩隻手:
- 聖神的威能 (創造、賦予生命…)
- 耶穌的使命(降生、死亡及復活)
* 表達出天主聖三的共融關係及引領人和所有創造物歸於祂的共融中。
聖神在歷史中不斷帶領和臨在基督徒繼續天主的「使命中的共融」
基督徒的職務
職務--「做」
從「做」中「成為」
表達和認識「我是誰」
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因為,我們所認識的天主是從祂所做的而認識。
"Who God is is what God does."----- Stephen Bevans
是領了洗的每一個基督徒
為實踐「使命中的共融」
因著基督徒團體的名義
去見証、服務及實現天國
基督徒職務的五項目標
建設團體的共融
講我們「生命天主」的故事
說出「福音」的喜訊及挑戰
滋養他人的生命
使人充滿力量,活出使命
2011/09/11
2011年9月份「教友年」主日信仰分享
想起最近堂區主保瞻禮的話劇,自己能夠扮演“龍哥”一角,真係好開心,如果你們想睇這齣福傳話劇,可以上堂區網頁重溫。記得當初 Louis 叫我扮演黑社會大佬 “龍哥”,我一口就答應咗。當時我覺得可能 Louis 搵唔到人幫手,我係這個堂區的一份子,如果我都推卻唔做這個福傳話劇, Louis 可能會好失望,其實自己膽粗粗應承咗做,都有些擔心,因為老婆時時都話我無記性,如果上到舞台先至唔記得晒D台詞,真係好失禮,好在 Louis 連續幾個星期日都同我們綵排,又教我地D語氣、做手,怎樣去表達,最後先至能夠順利完成這齣福傳話劇,其實我真係要多謝 Louis 訓練我地D說話語氣,我老婆話我最近好好戲喎,話我最近講嘢D語氣都唔知邊句係真話,邊句係假。
其實我自小早已經得到天主的照顧,我喺三歲嘅時候父母已經分開咗,我細細個被安排喺一間基督教聖公會學校裏面寄宿,所以我好細個已經認識天主,每日食飯前要禱告,逢星期日返主日崇拜,見到D大人行埋祭台前面,跪拜領聖體聖血,當時我都係矇查查,唔知點解大人要咁做,後來至知原來佢地係同耶穌基督親切咁結合,共融一體。
其實我真係感覺到天父喺這幾拾年來,一直喺我身邊帶領着我,每當我犯錯,天主會比一D深刻的經驗同教訓我,使我覺悟,比機會我重新改過,我有困難的時候,衪會找人幫我,我又曾經生意失敗,後來體會到原來天主係唔想我工作太過辛苦,那時日做夜做,忙到連去親近天主都無時間,當時甚至問天主可唔可以比我休息下,原來天主一早已安排我另外一樣工作,現在還可以有時間為天主嘅兒女及堂區教友服務,依家生活真係好開心,生活同工作完全無晒壓力,感謝天主給我最好的生活方式。
我記得我二哥得到腎衰竭病的時候,當時自己都唔知點樣可以幫佢,唯有時時祈禱,估唔到大約一個月後,我認識咗一位教友,佢原來係醫院腎科醫生,經過佢嘅幫忙,我二哥好快就得到醫冶,免卻我們一家人的擔心,雖然我二哥最後都因為 ”腎衰竭” 而過世,但係都將佢嘅生命廷長咗十多年,能夠看着兒女長大成人,最後才返去天父的家,真係感謝天主賜比佢這份恩寵。
另一樣我得到天主照顧嘅係,我因為從小沒有見過母親,甚至連相片都未見過,只知父愛,而未嘗母愛,所以當我長大後,心裏其實真係希望有日能再見到她一面。所以當父親過身幾年後,內心又再思念起母親, 雖然同母親分開幾拾年,完全唔知佢嘅音訊,但還是嘗試再尋找她及登尋人啟事,亦多次向天主禱告我嘅心願,想不到兩、三個星期後,失散幾拾年的母親,能夠再次相認,真係多謝天主的照顧,所以我真係感覺到天主時時都在我身邊聽我嘅禱告。
最後,祈求主好似照顧我一樣,親自保守和帶領每一位教友,主佑各位!
2011/09/03
祈禱的意義和方式
祈禱是人與主相偕的時刻,是整個人和生命投向上主的心靈行動。在祈禱時,我們舉心嚮往天主,向天主祈求符合祂旨意的恩惠。這是天主子女跟無限美善的天主,偕同祂的聖子耶穌基督,及活於他們心中的聖神,活生生的個人關係。
祈禱可以有哪些內容?
祈禱的內容可以是:讚美、朝拜、感恩/謝恩、求恩、悔罪、代禱和轉求。要記著:祈禱是生活的流露,生活是祈禱的實踐,因此祈禱的內容和生活,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提升的。
祈禱有哪些方式?
祈禱的主要方式有:口禱、默想和心禱,我們亦可以以聖經、聖詠和玫瑰經來祈禱。
祈禱真的有效嗎?
只要我們懷著受教、開放和信德的心去祈禱,天主一定會俯聽我們的禱聲。如求之不得,可能是我們求得不當,因此福音邀請我們要撫心自問:我們的祈求是否符合天主的旨意。只有天主才知道什麼東西和安排對我們來說是最好和最合適的,因此祂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恩賜,這必須靠我們的信德才能領悟得到。在祈禱中,我們要多學習耶穌所說:「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路22:42)
2011/09/01
2011/08/28
2011年8月份「教友年」主日聖經問答遊戲(第四期)
十位得獎者:
何心瑜、何顯信、李麗珍、馬梓瑜、馮麗薇、陳烔堃、陳景雲、曾繁聰、黃芷澄、蔡金玉
(參加人數:47,答中人數:31)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 20:7-9
1) 上主引誘了耶肋米亞先知去宣講真理之言,但他得到的卻是_____和譏笑。
A.侮辱 B.責罵 C.咀咒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2:1-2
2) 我們應以_____,變化自己,為使我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什麼是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成全的事。
A.更新的心思 B.喝多些 C.玩多些
福音: 聖瑪竇福音 16:21-27
3) 耶穌對門徒說:「他必須上_____去,要由長老、司祭和經師手中,受許多苦,亦將被殺,第三天要復活。」
A.葛法翁 B.耶路撒冷 C.加里肋亞海
4) 耶穌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的後面去﹗你是我的_____,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A.障礙 B.絆腳石 C.誘惑
5) 耶穌說:「人縱然賺得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_____,為他有什麼益處﹖」
A.性命 B.靈魂 C.身體
6) 耶穌說:「因為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_____降下來。」
A.天使 B.天神 C.天軍
隱藏答案:(1A, 2A, 3B, 4B, 5B, 6A)
2011/08/21
2011年8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有一天,教宗庇護十世在樞機們的聚會中,向他們說:「為挽救今日的世界,那一件事是最急需的呢?」「開辦學校。」一位樞機答道。「不對。」「多建築教堂?多訓練神職人員?」另一位樞機說。「不對,不對。」教宗連接著說。「現在最要緊的事,是在每一堂區裡有一群教友,有德行、有訓練、有堅決的意志及有真傳教的精神。」
藉著同一的洗禮而成為教會一份子的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召叫去成為傳福音者。不過,在這平等地被召的基礎上卻有不同的職務,如聖職人員、修士和修女等。「聖職人員」包括主教、司鐸和執事三個品級。主教是宗徒的繼承人,他們和司鐸們領受了公務司祭職,在執事的協助下,執行基督給予他們的職務,就是訓導、聖化和治理教會。他們是為整個天主子民服務,好使所有屬於天主的子民,都能忠實地回應天主的召叫,善用聖神所賜予的恩典,在不同的崗位上,促使天國的臨現。
至於平信徒,他們也絕非遊手好閒的一群。反之,是教會的寳貴資源。梵二大公會議再次強調平信徒在教會內的重要性,藉著入門聖事,他們已分享和分擔了耶穌基督先知、君王和普通司祭的三重職責,在生活中承行天主的聖意,以酵母的方式,在世上從事使徒的工作。平信徒職務的獨特之處,就是在於它的「在俗特色」。他們生活在俗世之中從事各式各樣的職業和工作,世界就成了他們達成聖召的場所,以活潑的信仰生活,反映出信望愛三德,將基督昭示給世人。另一方面,他們同樣要分擔教會的職務,服務信仰團體和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如禮儀服務、教授要理、信仰培育、醫院牧靈、社區服務等。
總括而言,我們可以說,教會內的信徒並沒有「高低」之分,神職人員也不是「高級」的基督徒。神職、平信徒和修道人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不同職務的分工上,而職務的本質在於服務,如耶穌基督一樣。藉著不同職務之間的合作,使教會能更有效地於人群當中帶出「喜訊」。教會就猶如一個共融的「有機體」,她的特色是有著不同的聖召和生活、職務、神恩和責任,但同時間又彼此互補,缺一不可。
正是由於這種多元和互補,每一位信徒都與整體有關,彼此需要,對整個身體有其獨特的貢獻。願藉著聖神的帶領,平信徒與神職人員一起活出天主的共融本質,合作共同建設基督的身體,為基督的神國作出見證。
反省
作為平信徒,我有沒有在俗世生活中盡好先知(見證)、君王(服務)和司祭(崇拜)的職務?
我有沒有發揮天主賜予的恩寵,尊重神職人員的領導,與他們及其他信友積極合作,參與堂區及教會的生活,建設教會團體?
具體實踐行動
在每週的感恩祭中,積極聆聽神職人員的講道,並設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努力實踐。
積極參與堂區和教會的生活和服務,加入善會或基基團,關心神職人員的工作和生活,並為團體的發展主動提供意見。
聖經默想
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份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郤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12:4-7)
就是祂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成全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弗4:11-13)
2011/08/14
2011年8月份「教友年」主日信仰分享
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曾經聽過“堂區是我家!” 這句話。在這大家庭中,我們就是主內的弟兄姊妹,我們亦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教友!
對我而言,教友這個身份就像與生俱來,剛出生就領洗,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我雖然還不知道什麼是天主,就領洗了,但我十分慶幸我能在嬰兒時領洗,亦非常感謝我的母親給了這我一份珍貴無比的禮物。
記得由小時候,每個星期日都跟媽媽一起返教會,參與彌撒,信仰就這樣成為了我一個生活習慣。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不得不提起主日學!我不是自誇,我覺得自己也稱得上是一個乖巧的主日學學生。雖然星期日要大清早起床是一個艱巨的挑戰,但我總會戰勝睡魔。因為我真的十分喜歡上主日學,既可以聽故事,又可以和朋友一起玩,還可以從主日學導師身上學到信仰的知識 。所以我在主日學的出席率頗高,上課還很留心。常常聽到神父,導師們(包括我的媽媽) 所說的道理,我不敢說我將你們所教的東西全都牢牢記著,也未必會一一實踐出來。不過細想之下,我的處事態度,價值觀或多或少都受到這些話的影響,甚至改變。
記得當我主日學畢業,就選擇了做主日學小導師,希望能夠幫幫忙,跟小朋友說故事和分享。起初我十分投入這份工作,我的熱誠卻慢慢減退。隨著生活及學業更加忙碌,常常要在星期日出席其他活動,亦因為忙碌,令自己有許多籍口缺席。另外,不能出席主日彌撒亦不會在星期六參與提前彌撒。內心信仰的冷淡只有自己才最清楚,我逐漸將這工作放在越來越低的位置,最後亦辭退了。接著,我就是一個只參與彌撒的教友,視星期日到教會一個例行動作。在這段期間,我覺得很迷惘,是我信仰生活的一個低潮。直至一段對話令我反思。我同學問我,「你在教會有什麼事幹?」「參與感恩祭!」「為甚麼你要每個星期日去教會,有些公教同學則不會去教會?」「因為他們是虛有其名的。」表面上我是一個較好的教友,不過其實我是否已盡了身為教友的責任?這樣的態度去參與感恩與「掛名」的教友又有何分別我開始在想:我如何才是真正的基督徒?我唯有不斷祈禱,依賴天主給我指引。
幸好,天主並沒有因此而不理會我,反而讓我接觸到Youth Group,引領我回到祂那裡。我認識到Youth Group 的一班朋友,亦參與 Youth Gathering,分享及反思自己的信仰。讓我不再逃避天主,而是再一次親近祂,修補我們的關係。天主在這時侯,就給了我勇氣,相信自己的能力,讓我有動力再次承擔起一些工作。
在學校裡,讓我由一個被動的天主教同學,竟主動寫自薦信,要當天主教同學會幹事,在校內舉辦各樣宗教活動,傳揚天主的訊息。在教會裡,做一個輔祭,透過參與輔感恩祭,令我投入其中,加深認識彌撒禮儀,亦同時培養我的責任感。這個改變,是天主不放棄我,再次燃起我心中那團火,去服務祂,去傳揚福音。現在的我,不怕在朋友同學前提起天主,亦很光榮的宣認自己的信仰。
“我是教友,頂大光榮…”不應問教友這個身份能給你什麼,而是作為一個教友,怎樣去履行這個責任,將信仰實踐在生活當中,讓你感受到當教友是一份頂大的光榮!我不再跟小時候一樣,信仰只成為我的一個生活習慣,而是信仰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天主融入我的生活當中。我知道我的信仰道路十分漫長,當中總會再次跌倒,不過只要我知道在天主在我身旁,就一定會有勇氣站起來!
主佑各位!
2011/08/07
天主十誡
二、 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三、 守瞻禮主日
四、 孝敬父母
五、 毋殺人
六、 毋行邪淫
七、 毋偷盜
八、 毋妄證
九、 毋願他人妻、夫
十、 毋貪他人財物
十誡是天主親自向人頒佈的誡命。《出谷紀》第二十章記載:天主吩附梅瑟上西乃山,與他訂立十條誡命,要求以色列子民遵守,並且刻在約板上作盟約。其後,耶穌基督更向眾人表示:「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為成全。」因此祂多次用不同的方式,解釋誡命和法律的精神,並勸勉人要遵守十誡,成聖修德。
《天主教教理》告訴我們,十誡是世人倫理生活的準則和指標,亦是「愛的誡命」,意思是指要「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十誡中首三誡,就要求我們要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敬禮天主,而其餘的七誡,就訓示我們要在個人、人際、家庭、社會和世界上,建立正確和積極的倫理道德關係。有些人誤以為天主教的十誡是對教友的一種束縛,其實,這正好相反,十誡是幫助教友擺脫罪惡的奴役,活出真、善、美的生命,與主與人共融。在教友年,我們要時常默想天主十誡的意義,並在自己的信仰生活中,以十誡為生活的指標,活好現世的生命迎接永生。
2011/07/23
2011年7月份「教友年」主日聖經問答遊戲(第三期)
十位得獎者:
伍秀雲、江少春、馬梓慇、梁影淘、陳佩妍、陳璐妍、陳景雲、廖潔群、黎卓華、簡雪梅
(參加人數:51,答中人數:40)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讀經一:列王紀上 3:5, 7-121) 撒羅滿求上主賜給他一顆_____的心。
A.財富 B.長壽 C.智慧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28-30
2) 天主不但召叫他所預定的人,也使他所召叫的人成義,並使成義的人,分享他的_____。
A.光榮 B.富貴 C.寶座
福音:瑪竇福音 13:44-52
3) 耶穌說:「天國好像藏在地裡的_____;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A.寶玉 B.寶石 C.寶貝
4) 耶穌說:「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_____;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顆珍珠。」
A.商人 B.罪人 C.婦人
5) 耶穌說:「在今世終結時,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分開;而把惡人扔入_____裡。」
A.火窰 B.墓穴 C.陰府
6) 耶穌說:「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_____裡,拿出新的和舊的寶貝。」
A.寶座 B.寶庫 C.寶山
隱藏答案:(1C, 2A, 3C, 4A, 5A, 6B)
2011/07/17
2011年7月份「教友年」主日培育VCD
一塊岩石斜躺在海邊,每天只有海浪前來拍打,令它沉悶不已。
一天,岩石終於抵受不了那不變的海浪,沮喪地喊道:「有誰知道我是多麼孤單啊!生活又是多麼沉悶啊!這一切究竟有何意義?」
天上的白雲化作輕雨,落在岩石上,向它細訴創造的奧秘:「您並不孤單!您可曾發現?-其實您與大海緊密相連,綿延不絕。海浪要與您一起成為上主的工具!」岩石這才猛然醒悟。
朝陽初露,它追隨著大海的祥和色律,共同映耀創造主的美善光芒。
星空閃耀,它應和著海浪的抑揚節奏,彼此和唱默西亞的生命凱歌。
我們也曾感覺孤單嗎?堂區生活是沉悶的、沒有意義的嗎?
堂區可不是一座空空的殿宇,卻是信友見證上主臨在,顯耀主榮的地方。
堂區裏是呈奉同一祭獻的基督徒團體,是同心合意祈禱的聚眾。
堂區裏是服務的接受者和施予者。信友在堂區裏彼此服務,互相扶持。大家也聯同一起幫助教外的兄弟姊妹。
堂區是充滿愛的地方。
沒有愛,祭獻只是浮誇的禮儀;祈禱只是空洞的言詞。
沒有愛,服務只是沒有靈魂的生物穿著一件美麗的外衣。
唯有愛,才能將基督新娘的亮光點燃,才能讓眾人看見她的光華。
無論你在堂區生活了多少日子,從今天起,正如岩石與海浪的嶄新關係,你也要對堂區有新的發現:有人曾為你禱告,也有人需要你代禱;有人為你付出辛勞,也有需要你出力之處;你會感受到基督的愛,然而有人也感受到你的愛。
願您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每一個新發現,都引領你走向主,走向愛。
不要怕!慷慨回應上主的召叫吧!為主作證,顯耀主榮,在愛中實踐愛!
反省在主日感恩祭和堂區活動中,我是否只抱著「赴會」的心態,還是「回家」相聚的心情?
我有否努力珍惜每一個認識堂區團體的機會?
我是否願意全心投入我的堂區,留意堂區的需要和發展,並藉著參與善會或活動,以愛和服務燃亮這個信仰團體?
重新發現「我」的堂區的具體行動
在互祝平安的時候,仔細地向對方致以由衷的微笑和祝福。
留意感恩祭程序及堂區活動,欣賞他人服務的每一個行動。
選取一個堂區善會,主動認識並加入成為一員,或主動參加服務。
聖經默想
「若我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若13:14-15)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